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3月03日 星期六

立足平凡岗位 践行雷锋精神

——工人日报青年编辑记者“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见闻

《工人日报》(2012年03月03日 003版)

本报几位去年新入社的编辑记者正在和环卫工人一起清理城市违规张贴的小广告。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本报青年编辑记者在北京火车站开展学雷锋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本报记者 罗娟 摄

三位本报青年编辑记者走进北京市12351职工服务热线学雷锋,不住感慨:“接热线电话真是个专业活儿。”周歧 摄

【编者按】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本报青年编辑记者兵分7路,深入到北京市社区、职工帮扶中心、火车站、清洁队、流动儿童校园等场所,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验和践行雷锋精神,与此同时也向社会宣传雷锋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本版特摘登部分编辑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敬请读者关注。


接热线电话是个专业活儿

本报记者 车辉 李元浩 徐福平

“您好,这里是北京12351职工服务热线,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2月27日,我们刚走进位于刘家窑附近的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就听到这样清脆悦耳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

12351职工服务热线是工会系统面向职工,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平台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电话旁,都放着一包包的润喉片。这里平均每天要接听上千个电话,而且24小时终年不停歇。 12351是我国工会系统独有的服务热线,为职工解决工作中的大事小情,维权、保障、职介,甚至找对象……遇到紧急情况时,它可以启动应急机制,提供法律援助、帮扶困难家庭、资助危重症患者。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挂满了周围的墙壁,而每年统计的法律援助案宗则摆满了5个铁皮柜。在前来寻求帮助的职工心中,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雷锋”。

拿起话筒那一刻,我们立即明白这里的工作人员不简单——来访的问题涉及面太广泛了。几乎每位接线员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劳动法规手册,书上被她们画满了各种标识,重点章节贴上了书签。一位接线员告诉我们:“接职工服务热线电话是个专业活儿。至少要努力成为劳动法规的内行,才能解答热线中职工的各种问题。”信息录入、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报表分析……这里有着一整套严谨的工作程序。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帮扶)中心主任周歧告诉我们,这里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在困难职工心中的地位却很重要,“一年他们会接听几万个电话,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这些困难职工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渠道。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可敬,他们和雷锋一样,都是立足平凡岗位服务他人。”

学雷锋就是一次自然的拉手

本报记者 罗娟 张伟杰 林琳

2月29日,在北京火车站,我们和素萍服务队的刘雯一起接到了身患晚期肺癌的吉林通化的马大妈。来北京做化疗的马大妈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期,和儿子女儿一起回老家。刚进北京站的马大妈被我们接到了服务室,接过东西,倒水,找出轮椅,刘雯毫无顾忌地拉上了马大妈的手聊起了家常。

推着火车站专门准备给病人的轮椅,马大妈被送上了K429次列车的车厢,车厢门口的搭板太窄,大家再一次伸出了手,把马大妈抬过去。

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嘈杂的环境,只有原来素不相识顷刻间成为亲人的我们拉着手,说着鼓励的话。泪水从老人的眼里流出来,温暖,在寒冬的站台弥散。真正的善,无关于身份,地位;真正的爱,也不仅仅用付出多少来衡量。只要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一次真情的拉手,就足以感动人心。

像素萍服务队的刘雯,哪怕只是瞬间自然地拉起了别人避之不及的重病患者马大妈枯干的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

“四环游戏小组”为流动儿童安个“家”

本报记者 陈晓燕 李瑾 于忠宁

“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20多个孩子大声唱着儿歌,纯真、快乐的情绪闪耀在每张小脸上。这是2月28日10时许,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大半截胡同的一个小院子里见到“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们。

孩子们从三四岁到六七岁不等。他们正跟着老师和着音乐节拍做操、跳舞,不时有调皮的孩子嘻嘻哈哈地玩闹。 “四环游戏小组”从教师到后勤人员,都由志愿者担任。它是一个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学生接力维持的民间互助小组,从2006年至今,已有400多名学龄前孩子从这里快乐“毕业”。

这个小组为北京城内流动人口儿童们提供了享受学前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位志愿者对记者表示:“在与这群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完善,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志愿服务正是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光大,也体现了社会责任与生命态度的融合。”

不让一片纸屑在道路上停留十分钟

本报记者 赵昂 张菁 戴明阳

2月28日,当我们钻进车牌为京A-A0499的环卫机扫车时,才发现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上,一辆辆呼啸而过的奔驰宝马谁都不肯给笨重的环卫车让路。“我理解他们,都赶着去上班。”年轻的机扫车女司机马师傅说。她开的这辆车,是金融街唯一一辆机扫车。下了机扫车,我们又一起推上环卫自行车,用夹子拾烟头,捡纸屑。“这里的要求是,没有一张纸屑。”该工段负责人告诉我们。我们生怕尚不熟练的动作,耽误了人家的清扫进度。不多时,大家便纷纷脱下了外套。 每天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豪华名车,马师傅并未感到有什么“差别”,“收入多寡,是因每个人情况而异,但每份工作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为我们保障了首都的清洁而感到自豪。”

与业余文学爱好者面对面

本报记者 高志菲 周倩 赵亮

2月27日,我们来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走近业余文学爱好者,与大家一起面对面交流了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游人寥寥,在参天松柏的映衬下,散发出大都市难得的一份静谧安宁。这里是北京市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的基地,今天来的5位文学爱好者都是研修班的学员。

活动在文化宫小招待室展开。大家各自介绍过后,职工文学创作室主任杜芳伦简要说明了研修班的情况。接下来,5位文学爱好者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谈了起来。

在昌平政府机关工作的王伟说道,“我喜欢写诗歌,它有画面感、也富有音乐感,但有的时候,我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认为是‘疯子’。”

籍利平是某家科研机构的工程师,他说,“稿子一次次投出去,没被采用不说,连自动回复也没有,很打击人的热情,写作成了自娱自乐。”

我们与大家一起讨论着创作中的疑虑和困惑。此外,自由职业者汪龙、王利华,怀柔乡村艺术团的席一文,都畅谈了自己的写作感受,对文学的热情溢于言表。

在融洽的交流氛围中,我们感受到,虽然只是解答一些小问题,给予一点鼓励,却会带给他人很大的鼓舞。

志愿服务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本报记者 王瑜 杨冉冉 程莉莉 毕振山

2月25日早上8点,我们按照事先预约时间到达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的盲人电影院——心目影院。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一上午的志愿服务,与盲人朋友一同体验了“听”电影的过程。

在导引盲人朋友的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对盲人夫妇。他们每周都会换乘三趟车,相互搀扶着来电影院“听”电影。他们告诉我们,日常的生活不需要别人照顾,他们自己洗衣做饭,相互帮助。他们似乎对这一切感觉很平常。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感觉不到悲观失望,相反一种阳光乐观的情绪一直感染着我们。而这也是我们与当天来的许多盲人朋友交流时的共同感受。

这次学雷锋活动是个契机,使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关注盲人这一特殊群体。走近他们,我们才发现仅凭听力和触摸来感知世界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很难想象用眼睛只需一秒钟就能辨识的图像,你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语言描绘才能让他们得到较为确切的感知。从他们身上看不到悲观失望,感觉不到迷茫困惑。很多人给人一种阳光开朗的感觉,这也是深深触动我们的地方。与其说是我们来帮助他们,不如说是我们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净化了心灵。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本报记者 邓崎凡 赵剑影 韩韫超 杨登峰

2月27日上午,我们一组4人和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清洁服务队队长周健一起,体会普通劳动者平日里的工作。

分配任务后,当得知是进行垃圾桶的表面清洁,并去除胡乱张贴的小广告时,说实话,我们心里多少都有些不屑,本还想着怎么也得挥舞着扫帚大干一番。可真到干起来,才意识到先前我们对这份工作的理解是多么肤浅。环卫工人们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外出清扫卫生。队长周建形象地把工人们的工作状态总结为“上看天、下看地、中间看墙壁”,即看挂在树枝上的“白色污染”、掉在地上的垃圾和贴在墙上的“城市牛皮癣”。

我们在环卫工人的带领下来到离保洁队不远处的一处小区内,清理小区的垃圾桶和去除贴在墙壁上的小广告。在师傅们的指导下,我们各司其职,经过一阵忙活,把垃圾桶擦得一尘不染,墙上的小广告也清理得干干净净。周建对我们说,虽然目前一些人对当好人、做好事产生怀疑,但他相信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