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层、面向一线,职工帮扶中心(站)通过灵活的“触手”,给职工带来贴心服务——
【沿海走基层 点滴看变化】职工身边温暖的“家”
福州市鼓楼区繁华的鼓屏路上,“鼓楼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牌子特别显眼。
2月29日上午,记者走进这个帮扶中心,首先看到一名工会干部正在为员工办理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理赔。
“理赔速度很快,不出10天,保证到账。”保险公司派驻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小王说。每周一、三、五上午,小王都会准时到中心上班,接受鼓楼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关于职工医疗互助的咨询、申办和理赔。
“帮扶中心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涵盖就业帮扶、信访接待、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医疗互助等方面,为广大职工提供快捷方便、一站式、综合性服务。”鼓楼区总工会主席、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主任林学娟告诉记者,帮扶中心成立于2003年,但当时因办公经费紧张、办公场所难寻、缺少工作人员等原因,一直没有专门的接待场所和专职工作人员,采取兼职工作人员挂靠区总工会联合办公的形式对外开展服务。
2009年,鼓楼区将鼓屏路寸土寸金的70平方米沿街门面房划给帮扶中心使用,“不管走路还是开车,都能一眼看到,现在帮扶中心远近闻名!”林学娟说。
名声大了,找上门的职工也越来越多。“这个窗口虽然不大,但作用不小。职工有什么困难,直接跟我们反映,我们马上上传下达,一些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帮扶中心工作人员陈发霖曾是一家企业的工会主席,有着20多年工会工作经验,“中心就在街边,进来没门槛,跟职工是零距离。一杯热茶,一声问候,让每一位到这里来的职工都有家的感觉。”
去年5月,辖区内一家酒店因招标失败退出经营,上百名员工面临遣散。由于遣散标准不合理、遣散费过低、医保和社保关系不清楚,七、八位员工代表到中心寻求帮助。陈发霖等人马上将情况上报区总工会,区总协调区劳动保障部门及时赴企业调查,最终圆满解决问题。近年来,帮扶中心共处理职工来信771件,接待职工来访2763人次,为700多名职工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和劳动争议调解服务。
看病、就业是困难职工关注的热点。为了办好医疗互助,中心请保险公司派专人驻点服务,从去年至今全区共有20家企事业单位的2735人参加了医疗互助,受理理赔30人,共赔付近7万元。为了给职工提供就业信息,中心主动进企业采集用工信息,并在门口的信息屏上滚动播报。1年来,中心共采集岗位1.1万个,登记就业1000人次。
除了“守”在“主阵地”提供全天候服务外,鼓楼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走进企业,走到职工身边,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介绍、送春联、为春节返乡职工送车票等活动。
“辖区内人流量大、人员复杂、企业数量多,个体企业种类最多,为使我们的服务零距离地送到职工身边,区总工会注重帮扶网络建设,通过各部门协作,借助街道、乡镇、社区等多方平台,目前鼓楼辖区内10个街镇已全部设立了职工服务中心,78个社区已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林学娟告诉记者,各级帮扶站点实施规范建设,统一机构及名称设置、标志、工作牌、上墙内容,构建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帮扶网络,实现了工会维权帮扶工作基层化、普遍化、常态化。
鼓楼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福建省职工帮扶建设的一个宿影。据了解,该省已建成的95所县级以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里,绝大多数都拥有固定的办公室、3至4名常驻工作人员、一个临街办公场所。去年,该省还新建了648所基层职工服务站,形成了由点到面的迅速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