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两会特稿】中国,奋进的脚步声
——写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上)
“中国不是没有挑战,但是,我断定她会继续成功。”2011年12月,《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
这篇题为《中国会跌倒吗?想都别想》的报道,如此评论中国:“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关于中国面临经济问题的报道:房地产泡沫、人力成本提高、制造业疲软……各种问题似乎无穷无尽。但在访问中国后,我乐观地坚信: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回首2011年,“债”字当头的世界经济,仍在危机中寻求复苏。中国9.2%的经济增速,为黯淡的全球经济涂上了一抹亮色。中国的经济增速、中国的发展模式,又一次受到世界媒体的关注。
过去5年,中国已习惯于这种关注。
过去5年,“中国力量”已证实自己配得上这种关注。
踏着名为“和谐”的舞步,中国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发展新理念,开始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转型。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站在又一个5年的时间节点上,静静聆听,聆听那稳健而又有力的脚步声。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镜头】一夜之间,7位中国工人的笑容传遍世界。
2009年12月16日,肖红霞、彭春霞、黄冬艳等7位来自深圳的普通工人,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而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工人”,作为群体获评《时代》2009年度人物亚军。
《时代》周刊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数据】2008年,9.6%;2009年,9.2%;2010年,10.4%;2011年,9.2%……在过去的5年中,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国的经济增速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声音】“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是改革开放活力不断涌现的体现。但是,我们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冷静地看到,中国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观察】先有金融风暴,后有欧债危机,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犹如戴着镣铐的舞者。
而中国,依然运行在一个平稳较快的轨道上。
2008年,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14.2%陡然回落到9.6%。但随着一揽子计划的出台,经济增速依旧保持“坚挺”,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的惨淡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回升到10.4%,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11年,尽管欧债危机来袭,中国经济还是取得了增长9.2%的佳绩。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停滞乃至负增长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这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
更令人瞩目的是,2010年,中国GDP达到397983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29748元,约合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力量”,展露无遗。
然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悄然浮现。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回答是:科学发展观。
过去5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5年,是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5年。
过去5年,在出台节能减排硬约束指标等多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中国经济结构有所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
尽管仍然面临种种困难,但中国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
民生:温暖长留心间
【镜头】“我猜到了开头,但没能猜到这个结尾。”2011年6月30日,有网友如此感慨。
这一天,个税法修正案草案二审通过全国人大审议,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此前,初次审议的个税起征点为3000元;提交人大的二审稿中,起征点还是3000元。
尘埃落定,个税起征点最终比初审时提高了500元。这意味着纳税人口减少了6000万,减税幅度达到1600亿元。
【数据】2012年1月1日,中国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幅度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
此前,中国已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531元。
【声音】“经过今年的努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全面覆盖。届时,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基本社保体系框架可以宣告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观察】2011年“民生成绩单”显示,21个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国个税纳税人口减少6000万,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基本药物售价下降近17%……
在过去5年中,这样温暖人心的成绩单,年年都可以看到。
中国已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这意味着社保体系中最后的“盲点”即将扫清。同时,新农保试点步伐也在加快,这两个试点覆盖面均达到60%。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前方就是一片坦途。
“社会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愿景即将实现,此后应更加重视制度公平,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保待遇差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促使社保制度沿着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持续发展,正成为完善社保体系的新课题。
住房、医改、教育、收入分配……与社保的进程相仿,中国在多个民生领域攻克难题,随即又迎来新的挑战。
住房方面,去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前所未有,但最终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此,中央财政持续投入,先后下达1500多亿元专项资金,国务院办公厅组织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市进行了督查。
如今,保障房新焦点聚集到了“公平分配”上。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以权谋私行为,纠正将保障性住房违规出售、转借、出租或转租、闲置、改变用途等行为。
医改方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被认为是“新医改”成败关键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入评估阶段。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以药补医!”卫生部部长陈竺针对取消“以药补医”列出了时间表:今年在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而在教育方面,2012年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是否能落实?这个早在2010年便已提出的问题,今年必须给出答复了。
“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
法治:法律体系形成
【镜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1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庄重宣布。
这一宣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明确“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被舆论视为“执政党的政治承诺”。
尽管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但经过数年发力,这一目标终于如期实现。
【数据】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
【声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法律的修改完善上来,放到法律配套法规的制定上来,同时还要制定一些新的法律,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观察】在数据面前,谁也无法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事实性描述。
在这看似简单的事实性描述背后,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刑法修正案(八)获得通过,取消了13种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践行“少杀”理念。同时,将醉酒驾车、飙车、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行为规定为犯罪。
——社会保险法四审后终获通过,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不仅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个险种分章作出具体规定,使之更体系化、更有可操作性,还在确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等方面作出规定。
——经过3年调研,40多次座谈会,2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政府是房屋征收与补偿的主体,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具体工作的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取消行政强制拆迁。
……
无疑,中国的立法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更为可喜的是,过去5年中,民众参与立法渐渐获得认同,民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
2011年4月,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的一审中未能通过。此后,从4月25日到5月31日,该草案经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23万条意见,创下人大单项立法之最。
文化:打造支柱产业
【镜头】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不经意间成了2011年的票房黑马。这个投资不过1500万元的“小片”,一举拿下3.3亿元的票房。
同属小片的《观音山》、《钢的琴》,则颠覆了“艺术片注定票房失败”的论调。
【数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1月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声音】“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历重大经济危机,都要依靠创新来突破。创新不仅是指科技的创新,还包括文化的创意,前者带来的是功能价值的提升,后者带来的是观念价值的提升。国家不仅要有科技创新的战略,还要有文化创意的发展战略。”——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
【观察】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到2015年,文化产业的产值要占到GDP的5%,并明确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命题,也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来的本届中共核心领导层,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
而在不久前的地方两会上,各地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北京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上海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广东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
这表明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后,在文化领域提出更高追求。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文化大国,但还远远称不上文化强国。与巨额经济贸易顺差相比,中国文化贸易仍存在严重逆差。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物质财富剧增,但信仰、道德的问题却令人忧虑。
文化部部长蔡武曾对媒体说,文化是软实力。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格,必须重视文化、重视创意,否则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只能处在下游,永远没有主导权和发言权。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要义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更要以主流文化重塑国民精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无法依靠经济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的路径去探索。
以历史视野观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眸过去,中国从未回避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展望未来,国人信心依旧。
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活力四射的国度,正在追求更公平、更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的大道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