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人创造提升到团队创造 从奉献汗水跃升为奉献智慧
武钢工人科技园引领职工创新劳动
3300多名工人技师长年参加活动,完成攻关项目2000余项,产生创新成果1350项
本报讯(记者 邹明强)“工人的创新劳动,是一种科技的力量,武钢工人科技园,把个人创造提升到团队创造,真正实现了职工的最大价值。”全国劳模刘幼生日前在武汉钢铁集团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武钢工人科技园的作用。武钢工人科技园成立6年多来,由当初开园时的4个带头人,壮大到了目前有3300多名工人技师长年参加活动,完成生产一线攻关项目2000余项,产生创新成果1350项,国内外获奖109项。产生了引领职工一专多能、创新劳动的效果,受到了职工的追捧。
日前,随着朱伟、卢杨光等青年工人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获奖,标志着武钢工人的创新劳动,已形成新的网络和阶梯:集团、工厂、车间的科技园,蓝领工作室、科技站;使以刘幼生、曹雁来、朱有法、刘渝光为首的第一代标志性的创新劳动者,延续到了以龚九宏、杜春燕为代表的第二代,传承到了目前以青工朱伟、卢杨光为代表的第三代,创新劳动使武钢工人的劳动,产生了从奉献汗水到奉献智慧的飞跃。武钢工人科技园从此真正成为职工搭建技术培训交流、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成为受职工欢迎的“蓝领之家”。
工人的创新劳动需要资金支撑、实践场所和智力支援。基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武钢创造性地在2005年5月设立了工人科技园。同时,由工会注资,成立了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解决工人创新劳动过程中必要的经费问题。集团为此提供常设机构,添置必要工具,让有创新实践需要的工人走到一起,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科技园运作后,三大功能得到了充分显现:有发明创造的工人师傅们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招,极大地开发了创新潜能;各工种联合攻关,解决了一批在工作现场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将创新成果转变为商品,使科技园有了资金的积淀,使创新劳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良性循环。
现在,武钢工人的创新劳动,通过科技园,不仅服务于一线生产,而且一批创新产品开始服务于社会。除癣机、捕蝇机等,还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由于工人科技园已形成创新机制、激励机制,一篇论文、一个成果、一个徒弟、一堂指导课,指导新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的“五个一”工作标准,也成为工人技师的自觉行动,创新劳动在武钢遍地开花。“周有创新课题、月有创新成果、季有成果转化、年有发明金奖”,武汉钢铁集团的创新劳动已全方位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