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接地气的新闻有影响力 走基层更要走进民心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受到各界好评

新华社记者
《工人日报》(2011年09月05日 001版)

“蹲点”、“一线”、“民声”、“民情”、“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自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迅速行动,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接地气的新闻才有影响力”

在宁夏海原县龙池村清真寺,阿訇李贵宝有个习惯——在每周五的主麻日宣讲上,将看到的好新闻读给信教群众。最近,李贵宝这个做法从每周变成了每天。他告诉记者,原因是“报纸上写老百姓的事情多了,老百姓原汁原味的话多了”。

各地基层群众反映,近期报纸版面、电视新闻变得更生动实在,更吸引人了。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市民唐勐说,《四川日报》开设的“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栏目,让人有种如沐清风的感觉。文章生动鲜活,一口气读完很畅快,希望报社多发些这类反映民情民意的稿子,“接地气的新闻才有影响力”。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沙新说:“这次活动叫‘走基层’,而不是‘下基层’,从‘下’到‘走’,一字之差可以体会到要新闻从业者改变凌驾于群众之上不良风气的决心,体现了‘我是谁’这一深刻的思想内涵。”

“新闻报道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帮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走转改”活动中产生的很多报道,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心声,拉近了媒体和群众的距离。

“我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又不是劳模,没想到记者们跟着我从下午忙到凌晨,甚至跟到高炉前采访拍摄,令人感动。”首钢炉前工王天明说,记者的报道是首钢曹妃甸工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写出了他们想表达又表达不出的心里话。

深入基层的新闻报道不仅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还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北京延庆绿富隆蔬菜公司经理张会臣说,以前农民进城卖菜难,担心没人买。现在经过媒体“帮忙”,老百姓排队买菜,公司的蔬菜销售不愁了,可以专心种菜,充分发挥本地菜新鲜、流通环节少的优势,让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实惠。

宁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蔡永贵认为,在当前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交织的社会转型期,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反映民意诉求,使主流媒体更好地承担起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和理顺社会不良情绪的职责。

“走转改”活动贵在持之以恒

一些基层群众、新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能仅仅作为“一次性”活动看待,今后要坚持下来,延续下去。

新闻理论工作者、上海《新闻记者》前主编吕怡然说,“走转改”绝非权宜之计,亦非短促突击,在突出强调、大力倡导之后,重在信念坚定,贵在持之以恒,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建议,“走转改”活动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激励记者的积极性,保障成效固化。例如在各类新闻奖评比中,向来自基层的新闻作品和文风清新的短新闻倾斜。“这样才能出现更多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传统媒体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

长春市民杨大宇说,到基层去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不仅是新闻单位,其他所有单位、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这样,切实避免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真正做到把身子沉下去,把民情、实情、真情找出来,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扎扎实实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据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