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求学路,工会助我行】“十年助学情,我要涌泉相报”
开栏的话
全国工会系统自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满腔热忱地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子女求学问题,成为工会工作的闪亮“品牌”,被广大职工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金秋助学”使无数寒门学子顺利走进课堂,继续学业,更助他们走进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工会干部们传递的,不仅有爱心,还有勉励学子们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心。本版从今日起开设《艰难求学路,工会助我行》专栏,为读者呈现受助学生及其家庭在受助期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敬请关注。
【人物简介】姜杨,女,27岁,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现任天津河西区枫林路中学历史教师。
十几年前,姜杨的父母双双下岗,没有了固定收入。而母亲杨素芬和父亲姜长海又先后患上癌症,使得这个家庭跌入了贫困的深渊。是工会对她长达10年的助学,使她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
为报答社会,今年,并不宽裕的姜杨第3次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通过工会捐给了困难学子……
我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双双下岗又先后患上绝症,我多少次以泪洗面……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天津市工会系统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来自多方的帮扶救助,润物无声地融化着我心中的坚冰。从中学、大学直至工作,我每天都被来自方方面面的爱心温暖着、感动着、激励着……
在十几年前,由于企业不景气,我的父母双双下岗,从此,家里便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然而,没人能够想到灾难会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们这个脆弱的家庭,母亲杨素芬和父亲姜长海先后患上癌症,巨额的医疗费用使我们这个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一下子跌入了贫困的深渊。
然而,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没有遗弃我们这个困难家庭。天津市总工会和河西区总工会在得知我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我们列入了全市“绿卡”特困职工帮扶范围,并开始了长达10年的长效帮扶救助。
从此,天津市总与河西区总的帮扶人员成了我家的常客和朋友。区总工会开展的“爱心药费救助”行动,每年都为我家发放600元~1000元的医药费补助,以缓解看病难题;每年冬季取暖期前,都要为我们送来300元的暖气补贴或蜂窝煤,帮助我们温暖过冬;每年春节,市区党政领导和各级工会干部必到我家进行慰问,送来米、面、油、肉、菜等各类年货;每年夏季,工会干部还要到我家询问我父母的身体情况,并带来饮料、水果等防暑降温用品。
常到我家慰问帮扶的工会干部深知,我是这个家庭走出困境的唯一希望,自天津市工会系统启动“金秋助学”活动以来,我就和其他困难职工子女一样,每年得到工会组织的资助,而且帮扶款由最初的几百元不断增长到2000元。200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里程。当时,父母到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好不容易为我凑齐了大学学费。离开天津的那天,我揣着仅有的200元钱,刚要踏上离家的旅途,是区总工会的一位阿姨从自已的包里拿出400元钱,塞进了我的手里。
4年的大学生涯荏苒而过,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又遇上了我国首批大学生就业高峰,因为一直没找到理想工作,全家人非常着急。这次,又是工会系统的“阳光就业”行动帮助了我。2007年,在天津市总与河西区总的不懈努力下,河西区人事局、教育局破格录取了我,使我成为了枫林路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此,我们这个困难家庭逐渐走出了困境。
工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让我感动,也让我学会了感恩。我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心和希望,尽管我的父母仍然重病在床,我也要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反哺社会。作为一名工会组织培养长大的孩子,我将尽我所能,帮助更多困难学生,把工会组织的大爱永远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姜明 本报通讯员 张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