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企业对一直以来实施的考勤制度进行了修改,规定以月为单位,职工首次迟到,不超过30分钟,不予处罚。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新规使管理人员心生芥蒂——
【思想政治工作一事一议】企业能否允许职工迟到 ?
■新闻事件
作为一家建厂46年并通过ASME和ISO:9001等国际国内认证的企业,郑州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有一整套涵盖各个方面的严细管理制度。比如公司考勤制度明确规定,职工必须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刷卡入厂,每迟到一次且不超过20分钟罚款20元。
从去年8月份开始,这条制度“失效”了。因为该公司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原来的考勤制度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考勤制度第十条明文规定,以月为单位,职工首次迟到,不超过30分钟,不予处罚。
新规定一出台,立即在职工中引起不同反应,广大职工尤其一线职工拍手叫好。
但包括部分中层干部在内的管理人员心存芥蒂。他们说,按时上下班是企业正常工作秩序的保障,是每位职工都必须遵守的纪律,没听说过哪个企业允许职工迟到的。
更有甚者直言,虽然只是允许每人每月迟到一次,但如果某一天,很多人一起迟到了,企业岂不乱成了一锅粥?
郑锅公司原来在郑州中心城区,职工大都居住在单位附近的家属院里。2003年工厂从市中心迁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后,职工们由原来的在家门口上班,突然到离家10多公里外的新厂区上班,一时难以适应,迟到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将原来的早上8点上班改为8点30分上班,并在强调纪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比较严厉的处罚制度。
此后虽然迟到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截至去年上半年,每个月迟到者仍有30人次左右。此外,还有一些职工途中遇到堵车等情况,唯恐迟到受罚,便借故给部门打电话请病事假了事。
去年7月,有位从未迟到过的职工到工会发牢骚说:上班途中车胎扎烂了,因修车迟到了几分钟也得受罚,实在憋屈。工会领导经过进一步了解情况,将允许职工每月迟到一次的提议,拿到了公司党政工联席会上。
这一提议引起了公司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和总经理一致认为,职工上班路途较远,不论是骑车,还是挤公交,不确定因素都很多,偶尔迟到一次应该允许。党政工联席会最终确定,由公司管理部拿出具体方案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由于允许迟到是个新生事物,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一次革新尝试,效果如何?谁心里也没有把握。没想到的是,考勤制度修改后,迟到人次却逐月下降。
目前,公司1200多名职工,每月享受到“宽松政策”的人,常常只有几位。不少一线职工反映,企业越是关爱我们,我们越要回报企业。我们尽量提前走出家门,保证按时到岗,确保企业生产顺利进行。 ( 赵成义 )
■编辑点评
懂得变通方为上策
在业界,有关“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优劣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单纯的过于强调、倚重哪一种,都难免有失偏颇。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
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对于“迟到”这种不言而喻的违章行为,管理者是应该板起面孔零容忍还是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文中企业遇到的问题就是“柔性管理”面临最常见的困惑——是否会导致管理的退让?
有观点认为,过于柔性的方式或许能够保证和谐,但同时也可能降低企业的绩效。员工一旦从柔性管理中获益,就会期望得到更多,与此同时,却付出得越来越少。
然而文中企业的实践表明,只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以员工利益为出发点,懂得适度变通,就能凝聚人心、成就更有效的管理。
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在于“把人当人而不是机器”,从而使得员工愿意怀着这种满意或者是满足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解决人心浮躁、对企业的归宿感缺失,幸福指数不高等问题。这些“人心问题”、就需要建立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在刚性的制度基础上,注重柔性管理,注重人情世故,懂得变通之道。(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