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7月24日 星期日

【劳模休养进行时】幸福的定义

——2011年全国劳模北戴河休养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郑莉
《工人日报》(2011年07月24日 001版)

7月23日下午,在北戴河参加休养的劳模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休闲时光。北戴河海水浴场专门为劳模预留了一块场地,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劳动者们开心地在水中嬉戏,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本报记者 张宪 摄

“看!是全国劳模的队伍!”无论在鸽子窝、山海关,还是老龙头、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挂着金色奖章、肩披红色绶带的劳模们都成为一道流动的快乐风景。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果然名不虚传!”7月23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民警姜永寿有些吃力地扬起头,遥望挂在山海关顶层的“天下第一关”牌匾,颈部一道长约8厘米的伤疤清晰可见。“这是2001年抓捕逃犯时留下的‘纪念’……其实不算啥,保一方平安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两个浅浅的酒窝挂在脸上,使这位抗震救灾模范的笑容平添几分童真。

在北戴河休养的劳模可谓“群英荟萃”:建筑工人、纺织工人、司机、售票员、大学教授、科研专家、战斗英雄……来自不同行业,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走在细软的海滩上,1960年的全国劳模张君晖被年轻劳模们围在中间:“张老师,留神脚下的石子”,“张老师,我搀扶您”,“张老师,可以一起合影吗”……作为休养群体中年龄最长、获荣誉称号时间最长的老劳模,这位74岁的老人一路上成了明星,处处受到优待。“看着你们,我仿佛回到了50年前的校园,如果能年轻20岁,再站上讲台授课,该是多么幸福呀!”张君晖叹息道。

清风,海鸥,歌声,笑声……7月22日清晨,北戴河渤海湾凉风习习。一艘三层游船上,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副队长朱恒银倚靠着白色护栏,微笑地望向忙着与国旗合影的劳模们。365天中有200多天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中钻探,让他感到身处人声鼎沸也是一种幸福。

而对于山西大同市环卫工人孙秀兰来说,幸福就是把管辖的15万平方米的街道清扫得一尘不染,为市民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18岁那年,孙秀兰女承父业成为“城市的美容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与马路为家,与假日无缘”,每天凌晨4点钟出门,半夜回家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难以承受,她却一干就是28年。每当穿上橘黄色的工装,孙秀兰就觉得浑身是劲,“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平凡的岗位,只要干到最好,照样能赢得尊重。”

32岁的东莞新洲印刷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许玉英是团里最年轻的劳模。这位曾经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落户,并通过自学考试实现了大学梦。对她来说,幸福不仅是别人眼中的功成名就,更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生活态度。

“幸福是创新技术,提高产能”,“幸福是为国家培育出栋梁人才”,“幸福是救死扶伤”,“幸福是把荒山变成森林”,“幸福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幸福是为职工争取合法权益”……什么是幸福?劳模们有着各自朴素的理解。

夕阳西下,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6年的胡锡娟面朝大海轻哼慢吟:“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一曲欢歌唱出了劳模们的心声:劳动即幸福!(本报北戴河7月23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