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05日 星期日

南通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市区经适房总量的15%将用于保障外来农民工

【社会记事】让城市“候鸟”住上经适房

本报记者 王伟 本报特约记者 王君东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05日 001版)

今年“五一”前,南通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农民工李世波成为江苏省南通市首位入住经济适用房的外来农民工。他只花了23万元,就买到了位于市区的一套72平方米大小的经适房,喜圆安居梦。而如果按小区每平方米7000多元的现行价格算,他至少要花50多万元。“要是没有政府给我们的保障政策,买房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李世波感慨道。此前的3月18日,另有18名外来农民工以每平方米不到3000元的价格,买到经适房,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市民。

2010年5月,南通市总工会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新政——优秀农民工和缴纳社会保险时间较长的外来农民工纳入市区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陆玉明向记者表示,今后该市将每年拿出市区经适房总量的15%保障外来农民工,预计今年全年将有45名农民工从中受益。

破除农民工购房的身份壁垒

据统计,目前南通外来人口已达100万,每年还以20%的速度递增。2009年,南通市总工会开展了“城镇低收入职工家庭住房保障情况”和“外来农民工居住状况”调查。参与调查的213名农民工中,有近75%在城市租房居住,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大量外来农民工被迫在城乡之间流动。

参与调查的农民工表示,以自己的工资几乎不可能购买商品房,而没有城镇户籍的外来农民工无法申请经适房和廉租房。虽然他们把青春时光贡献给了城市,但城里没有属于自己的家,成为“贡献在城市,保障靠农村,年轻在城市,养老回农村”的城市“候鸟”。

“外来工参与了城市建设,就应该享受城市建设成果。”南通市总工会调研员朱淑娟呼吁首先消除农民工的身份界限,“缓解外来工的住房难,不仅影响着城市发展和竞争力,也影响着社会和谐。”

2009年7月28日,南通市总工会推动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市区优秀农民工落户城镇工作的意见》,对在南通工作期间获得地市级以上表彰、嘉奖或授予荣誉称号的或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等七类优秀农民工,其户籍可以迁至南通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南通“市民”。此举为农民工身份转换破题。

优秀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南通人

“除了吸引高级人才外,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大批普通外来工。”陆玉明表示,“保证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应上升为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核心要件。农民工住房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不利于社会和谐。”

2009年12月3日,在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上,南通市总工会提出了“关于将优秀农民工和交纳社会保险时间较长的外来农民工纳入市区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和重视。

去年5月7日,南通市下发通知,明确将南通市区优秀农民工纳入市区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范围,同时,将在南通市区工作并在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达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外来农民工纳入市区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的工作开展试点。保障方式是向符合条件且有购房意愿的优秀农民工和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时间10年以上的外来农民工配售部分经济适用住房。

从去年6月中旬起,南通市总工会、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部门正式受理农民工申请经适房。经过联合会审,19户农民工家庭最终被确认符合要求。其中17户为优秀农民工家庭,2户为缴纳养老保险时间较长的农民工家庭,主要来自南通机床、柴油机股份等大型企业。今年3月18日,三部门联合向农民工发放了经适房购房通知书。三友集团农民工凌冲说:“从徐州睢宁来南通打工14年了,虽然已结婚生子,但一直租住在郊区十多平方米的民房中,在南通市区拥有一套房子、成为一名真正的南通人,一直是我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更多农民工看到安居城市的曙光

“我们终于和本地居民享受同城待遇了!”在南通安惠国际工作的吉林人邢海燕曾打听过保障房的申请条件,但自己是个外乡人,在第一道门槛就被拦住了。“19位和我一样的外来务工者,享受到了经适房,让我看到了安居的曙光!”邢海燕说。

老家在徐州的凌冲,14年前来南通打工,去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进城务工人员。这次,他购买的是港闸区和谐怡园花苑一套70平方米住房,总价还不到23万元,均价还不及同区域房价的三分之一。“我想跟其他农民工说,只要你们加把劲,跟我们一起加入南通,南通会以敞开的胸怀迎接你们,融入这个大家庭。”

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农民工领导小组副组长江航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提供多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今后,南通将每年从市区经济适用住房总量中按15%的比例,作为外来农民工的经济适用住房房源,长期接受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申请。”南通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局长沈卫星表示,根据现有住房保障水平和实际承受能力,今后将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外来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他相信,这项政策能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生根”,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去年8月,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专门致信,表扬南通市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肯定此项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有利于引导外来农民工努力工作、争先创优,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

“农民工进了城,安身更要安家。可优秀的毕竟只是少数,许多普通农民工也在努力工作,我们期盼政策受益面放宽些。”陆玉明说,农民工住房保障只是刚刚“破冰”,工会任重道远。“接下来,我们要努力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问题,推动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农民工工资保障力度,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有钱买房或改善居住条件。”

“做好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是时代赋予工会维护和建设职能的新内涵,也是职工所盼、工会所能。” 陆玉明如是表示。



感 言

幸福生活需要空间

文/赵昂

曾几何时,看着春运列车上返乡的人流,蜗居在城乡接合部农民工家庭,不禁在想:劳动真能创造幸福么?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劳动一生,最后仍然摆脱不了返回农村的命运。难道只因为是农村户籍,他们的劳动价值就大打折扣?

而今,19位农民工领到了经适房的钥匙,在南通市安家落户。尽管只有19户家庭符合现行申请标准,尽管这些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但这已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该有本地外埠、乡村城镇之别。只要辛勤劳动,社会就应给予他们更多上升空间,给予他们通过劳动改变命运的机会。

也许,几十年后,这些农民工不会像父辈一样重返农村,成为孤苦的留守老人,他们将住在都市的高楼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