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4月24日 星期日

南昌五名下岗工人当上了“的哥”,一次偶然机会,听说两名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可能辍学,他们坚持资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

【社会记事】五名“的哥”的九年助学之旅

本报记者 赵翔 本报通讯员 熊金标
《工人日报》(2011年04月24日 001版)

5名下岗工人,家境贫寒,有的夫妻双双下岗,有的还患病在身,为了养家糊口开出租车谋生。9年前一次偶然机会,听说江西省南昌县南溪村两名农村孩子因家庭极度贫困可能辍学,五位“的哥”决定资助他们完成学业。9年间每到开学,5名“的哥”就会来到被资助孩子家中,送去学费和学习用品,在节假日陪他们一起过节。

一次偶遇引发的捐助

刘国友是退伍军人,2001年夫妻双双下岗后,他来到江西大众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当出租车司机维持生计。2002年底刘国友与时任南溪村村委会主任的乘客陈文金聊天。陈文金说起村民收入不高,还有一户人家壮年男丁车祸而亡,肇事车辆逃逸至今未破案,媳妇改嫁只留下女儿谌丹霞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文金下车后刘国友坐不住了,他一直希望从事公益事业,改变大家对“的哥”的看法。回到公司后他联系另外四位希望从事公益的“的哥”彭大贵、何志刚、吴小山、王狄勇,一致决定资助谌丹霞。

2003年首次前往谌丹霞家中时,5名“的哥”得知还有一户村民也遭遇类似情况,一个名叫黄祥强的男孩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于是决定将他一并资助。资助两个孩子时,刘国友家中也不富裕,车子是贷款买的。街坊邻居对于他的举动非常不解,有人劝他放弃资助,甚至有人背后说他是“作秀”,“打肿脸来充胖子”。面对流言蜚语刘国友并未动摇,他不顾朋友劝阻,仍每年将省吃俭用节省的钱,在开学时送到两个孩子手中。“其实,每当想到他们的家境,我觉得这样做值得,别人说就让他们说吧。”刘国友说,“我要感谢我家人,他们一直在背后支持我。”

把受助孩子当自家儿女

2003年,“的哥”彭大贵的女儿考入青岛大学。因为是艺术专业,学费较高,彭大贵一边借钱供女儿读书,一边坚持每年前往谌丹霞家中两三次,送去学杂费和学习用品。“你女儿都要借钱读书,自己就不要去资助别人了。”对彭大贵做“傻事”,他母亲很不理解,三番五次让他放弃。但他告诉母亲,自己既然承诺资助两个村娃读书,就一定要做到,这是诚信。为了得到母亲支持,彭大贵带她来到两个孩子家中。亲眼看到孩子的生活状况后,彭大贵母亲没再说什么,默默支持他继续做“傻事”。而今彭大贵有了更坚强的后盾,女儿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沿海某地当老师。女儿告诉他:“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如果有需要的话,女儿也会和你一起帮助别人。”

从南昌衡器厂下岗的吴小山,一到大众公司就参与资助,他笑称自己是赶得好不如赶得巧。2005年,吴小山突然被查出身患糖尿病,需每天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而药费很贵,但他仍坚持每年前往南溪村进行资助。2008年教师节,5名“的哥”决定和谌丹霞的老师们共同过节。出发前吴小山糖尿病突然复发,感觉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其他几名“的哥”都劝他回家休息,但吴小山还是和大家一起,与学校师生联欢,并给他们带去不少礼物。“这9年来,我始终把谌丹霞和黄祥强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吴小山开心地表示,看着两个孩子成长,就像看到自家小孩长大一样,“他们个头长高了,也越来越懂事了。”

把两名受助孩子当做自家的还有王狄勇。他结婚12年,夫妻俩一直想要个孩子,但因妻子身体欠佳总是习惯性流产。夫妻俩有时专门给谌丹霞带去食品和衣服。“我们就当她是自己亲生女儿一样看待,”王狄勇说。2009年,他爱人在医院卧床9个月后生下孩子,“我认为这是善有善报,让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孩。”如今,王狄勇一边照看自己年幼的小孩,一边坚持帮助两名受助孩子,让他们也能体会到父爱。

未来的担子还很重

谈到捐助的原因,刘国友说:“一是当初看到他们家确实很贫困,我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他们;二是希望用行动影响其他‘的哥’,让大家一提起南昌‘的哥’就竖大拇指。”据何志刚介绍,9年间5人资助两名贫困村娃和向学校捐献的教学设备共四五万元。资助两名村娃读书只是他们做的一件小事。9年来他们经常前往福利院和养老院看望老人和孩子,参加植树活动;每年中高考期间免费接送考生;组织出租车司机免费献血……这样的公益活动,在5名“的哥”看来,普通的人做普通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今年3月6日,5名“的哥”再次前往南昌县南溪村。谌丹霞的爷爷去年底因病去世,奶奶也患有咽喉癌,相依为命的奶奶一旦离世,她将面临无依无靠的境地。现在两个受资助的孩子即将步入高中,开销也将增加,谌丹霞的奶奶和黄祥强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眼前这一切让5名好心“的哥”深感责任更重了。“不管怎么样,我们仍会履行自己的承诺继续资助,但条件有限,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刘国友说道,“我们希望有更多南昌‘的哥’‘的姐’加入,提供更多资助,让这两个孩子读书求学,长大成人。”

感言

慈善不拒贫寒

文/渠卫

和一些身居豪宅频频出镜一掷千金的慈善人士不同,5名南昌“的哥”都是贫寒的下岗职工,有的甚至拿不出女儿的学费。

谁说普通人就不能做慈善?这些“的哥”所作所为,告诉我们慈善有时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拿不出女儿学费、拖着病体没日没夜开车养家糊口的下岗职工,为了一句承诺,尚能捐资助学九年之久,不知那些坐拥亿万身家、一提起捐款却以种种理由逃避的富豪们作何感想?

5名“的哥”有限的经济能力,也许仅够资助几个孩子,但是善心大小绝不能仅以捐助多寡来衡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倘若人人皆能如此,并潜移默化影响更多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就会有更多面临困境的人得到帮助,社会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