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4月11日 星期一

一个为流动儿童设置的游戏小组却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

流动儿童进城,社区做什么?

本报记者 车辉
《工人日报》(2011年04月11日 003版)

4月7日上午,北京新街口大街一个胡同的小院里传出阵阵稚嫩的歌声。一家致力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游戏小组正在这里庆祝他们服务流动儿童7周年的生日。

在北京什刹海街道附近的四环农贸市场务工的外来人员子女是幸运的。7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师生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互助小组,让这些孩子有了简单快乐的童年。

7年来,这个小组虽历经坎坷,但他们坚持为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另外一种可能的做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张燕认为,流动儿童教育是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社区。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据了解,尽管这个叫“四环游戏小组”的小组成立已7年,但活动场所从去年8月份才开始固定下来,此前的场地只是农贸市场管理方免费提供的一个仓库。在四环小组引起关注后,该市场管理方出于免责考虑收回了仓库。去年,在各路好心人的捐赠下,她们以每月6800元的价格租下了目前这个小院,流动儿童的家长们自发建立了一个活动基金,每个月缴纳150元钱。同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尽量不打搅周围的住户。

据张燕介绍,这个小组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家长的主动性,让家长充分地掌握孩子早期教育的知识与重要性。同时,践行陶行知朴素的教育思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行自我管理。记者了解,这间教室的桌椅板凳、教具摆设都是家长自己制作的。

“建设那么多豪华幼儿园有什么用,学前教育就是要回归儿童的本真。”张燕老师认为朴素的学前教育才是科学的。

“这里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

在现场,记者看到家长们拿着自己用布条木棍制作的道具进行舞龙表演,还戴着面具和孩子一起跳着自己创编的舞蹈。张燕老师介绍,这些节目都是家长利用工作之余编排的,“家长的潜力惊人,也令人欣喜,他们下班后都愿意来这转转,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张燕说:“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精神家园。”

参与四环小组的父母们都共同遵守着一个比较严格的排班制度,每天都能有一位爸爸或妈妈来代班,但几乎每天开课时赶来的“老师”都会比计划中多上几位。

每个月底,小组举行一次家长会,商讨小组的运作,并通报每个孩子的表现。每月还会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增进家庭之间的感情。

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增进了外来务工人员个体的家庭观念,归属感。一位姓刘的家长说:“孩子参加小组后变化特别大,我们自己也一样,学到好多东西,特别感谢这些师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学前教育,也让我们觉得这个城市距离我们不那么远。”

本质上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

在现场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张亚丽认为,这个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而张燕认为,他们其实做了本该是社区街道应该做的事情,而社区可以对于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有积极的帮助。北京目前建立了很多社区活动服务中心,这里有场地也有相关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这些资源完全也应该让这个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因为他们也对社区作出了贡献。

“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如果有一个组织作为纽带将他们维系起来,他们的生活会更健康,对城市的融入度会更强。”张燕表示。

什刹海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这样公益组织的工作他们会给予关注,但目前该区域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街道尚没有能力消化这么多的外来人口。

张燕说,他们7年的教学经验已经成型,还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可以免费向社区提供教材和培训。“这些事情社区出面做效果会更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问题,起点还应该是社区。”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