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制度的实施,让一度人才流失严重的重庆药友制药公司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让职工工资在10余年时间里随企业效益增长而持续增长——
工资协商,令多方共赢的“神奇制度”
一项制度的实施,让一度人才流失严重的企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职工工资在10余年时间里随企业效益增长而持续增长。
这项“神奇”的制度就是工资集体协商,“奇迹”诞生的地方则是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
3月28日,该公司员工刘昌华这样向记者描述这项制度:“大多数企业的职工工资都是老板说了算。但我们的工资却是由员工与企业共同协商确定,我们员工也能说上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始建于1939年的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是重庆市1997年首批进行改制的国企之一,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该企业从1999年实施工资集体协商以来,先后开展了5次平等协商。正因为如此,在企业迅速发展、10余年间销售额从3亿元增长到10亿元的同时,职工工资也大幅提升,每年平均增加工资11个月以上。
谈出来的工资改革
“人们往往以为,工资集体协商只是谈怎么增加工资。事实上,除了协商工资增长水平,更重要的,还可以对工资制度开展协商。”多年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重庆药友公司工会主席刘伏生说。
1999年,药友公司开始实施工资协商时,面临这样尴尬的局面: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实行的是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工等级工资制度,职工工资水平主要由工龄决定。企业一批技术骨干由于工龄不长,工资不高,纷纷跳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都面临新的困难。
作为职工代言人的工会组织与企业董事会经过多轮协商后,推出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岗位工资制度试行办法,打破以工龄长短定薪金,改为依岗位定薪金。将全公司职工的岗位工资确定为纵向16个等级,横向为4个级差,每名职工所在岗位根据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程度以及脏、累、苦、险程度去对应于16个等级和4个级差,在哪等、是几级、拿多少,一目了然。
由于是对传统工资制度的重大改革,药友公司工会充分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方案发给全体职工讨论,在收集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筛选出12条建议,将公司经理层“请”到谈判桌上与职工再次进行协商。公司经理层与职工代表就老职工工龄补贴、主办科员设置、限产的车间工人回家休息期间的工资发放等10多个问题进行了平等协商。在企业工会的主张下,双方协商决定,工龄10年以上的老职工,不论其在什么岗,均实行每月工龄补贴;对主办科员设置的条件及数量也都加以了明确,另外工会代表职工提出的其它建议也基本得到行政方采纳。公司职代会最终顺利通过该方案。
“这是双方平等协商解决工资制度改革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可喜的是,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后,由于重要技术岗位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不仅稳定了技术骨干队伍,还吸引了外来人才,现在已有不少具有专长的硕士、博士申请来公司工作,还出现了原来出走的一些技术骨干又重新申请回来的情况。”刘伏生说。
工资跟着效益走
工资制度改革使企业焕发了生机,不过,公司工会并没有满足于此,随着企业效益的持续增加,他们将目光放到了职工工资增长上。
在2001年的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提出,应在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得到行政的积极回应。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平等协商,最终确立了“每年根据企业效益实现情况来确定职工当年工资的增或减”的常态工资增长机制,具体为,在企业每年实现一定利润的基础上,每新增一定额度的利润,则职工增加一定额度的工资;若企业效益不佳,则维持现工资水平或相应减发工资。
“这种工资增长机制更直接地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巩固了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刘伏生说。
2001年底,公司财务决算显示,生产经营及效益都比上年有大幅增长。根据双方签订的工资协议有关规定,每名职工年底增发了一定额度的工资。2002年,公司生产经营持续发展,当年又给职工增发了工资。
多方利益均兼顾
前两次协商,还只是和公司决策层打交道,相对来说还“好商量”。但是,很快,公司开展协商又多了一个利益方——股东。
2003年4月,公司开展第三次平等协商。当时,公司已进行资产重组,上海民营企业复星医药(集团)公司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次协商在第二次协商的基础上仍维持了调整收入的总原则,就是根据企业效益决定工资水平。不同的是,在企业每年实现一定利润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利润按“三兼顾”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兼顾企业发展,兼顾股东分红,兼顾职工增加工资。用新增加利润的三分之一继续为职工增加工资。
三方利益都兼顾,而职工仍然得到了实惠。在此后的几年间,公司陆续开展了第四次、第五次工资集体协商,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只是调整了一些考核目标,而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职工工资每年都有增加,难怪职工们都为工资集体协商叫好!不少职工向记者表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双方权益的机制和手段,也是建立企业内部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