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4月02日 星期六

长三角各城市在高铁时代呈现“微妙心态”

《工人日报》(2011年04月02日 002版)

据新华社上海4月1日(记者叶锋 叶超)有人呼吁“沪杭、沪宁高铁要尽早修建支线,连到我们这里”;有人担忧“我们怕高铁一通,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被‘吸走’”……在1日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与会者们对高铁发展“心态微妙”。

此次会议在江苏镇江召开,22个城市的市长、副市长就今年的主题“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城市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描绘的“十二五”长三角“高铁图景”让人心动不已。

一个确凿的事实是,高铁将加速长三角“经济地理”的结构优化和深度演变。长三角各城市正大踏步进入高铁时代,沪杭、沪宁两条线路已经开通运营,更多的线路将在长三角织就一张“高铁网”。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介绍,目前杭宁、杭甬、杭长等高铁客运专线正在加紧建设,其中杭宁和杭甬客专有望在今年内开通。

尚无高铁的台州市副市长蔡永波在会上呼吁:“我们现在离杭州还需要3个半小时。沪宁、沪杭高铁应该修支线通到台州,这样才能更加发挥台州的作用。”

不过,也有城市对高铁似乎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镇江市市长刘捍东认为,在非高铁时代,欠发达城市要摆脱“中心城市辐射梯度递减”的铁律,难度很大。但长三角高铁时代“一小时交通圈”的实现,为打破这一“魔咒”创造了时机。与此同时,他又时刻警醒:像镇江这样的中等城市,既要依靠上海、杭州、南京这些大城市借力发展,又要避免因高铁而造成的“被发展”。何以见得?“有了高铁后,大量优质资源、高端利润可能会向大城市集中,使中等城市徘徊在低端。”他说。

依托上海的大飞机项目,镇江近年来吸引了40多家大飞机配套企业,规划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园也是形势喜人。但刘捍东对“送上门”的高铁将会带来什么结果,依然颇感不确定。

高铁时代长三角各城市如何发展?刘捍东提出:一是要“依靠”但不“依赖”,在抢抓机遇中借力发展;二是“同城”但不“同质”,在加速融合中彰显特色,高铁时代各城市之间的“对话”将更加直接、激烈,中等城市必须增强自身的“反磁力效应”;三是“自信”但不“自守”,在全面开放中深化合作,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有序高效、市场统一、产业发达、分工合理的智慧城市群,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业内人士提出,高铁时代降低了区位优势在竞争中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变量。在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过程中,长三角各城市创新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今后其在区域、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高铁通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但经济上的距离不一定缩短。”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说,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最关键的就是合作。他提出,长三角地区应切实抓住高铁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