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带来“副产品”——
“搭建了一个提升职工素质的平台”
3月28日下午,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管委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这是一次例会。
“云南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已经是省总一项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工作品牌。8年前的一个活动,不经意间搭建了一个提升职工道德素质的平台,这是我们当时未曾想到的。”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在会后对记者说,“云南职工医疗互助活动不仅是广大职工抵御风险的又一道结实的防线,而且成为工人阶级互助互济的友爱港湾。很多职工表示,愿意将这80元捐出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互助,实现互济,使职工在热情参与中受到团结友爱等道德风尚的教育。”
云南冶金集团的职工黄小凤是“80后”年轻人,她参加这个活动7年来未曾获得过分文“回报”,反而是交出去了好几百元,但她依旧很热心参与,她告诉记者:“我觉得没什么啊,自己用不上,别人用得上。再说,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困难。”
在云南300多万职工中,类似黄小凤想法的职工比比皆是。
据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中心副主任余庆湘介绍,组织第一期活动并不轻松,因为职工还没有看到这个活动的效应,观望心态明显。“第一期活动层层动员,精心组织,结果只有180万人参加,但活动开展一年后,不少职工得到了实惠,从第二期起,参加的职工就多了起来,各级工会组织起来也比较轻松了,参加的职工逐年增加。”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七期活动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净增了941474人,有2741474名职工参加,比上一期活动净增了179839人,仅本期活动就汇集了互助金2亿多元,这些数据说明,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心悦诚服的认同。
据了解,职工参加活动伊始,其实不容易。“这个活动成败的重要前提在于职工参加人数的多寡,职工参加的人少,达不到必需的数量,就搞不下去。”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说,“一开始,省总领导也充满忧虑,担心动员不到足够的职工参加,可能导致活动流产,所以,活动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活动的道德要求,我们把它浓缩为一句话,这就是‘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
“同时也出台了多项严格管理措施和制度,比如严格的报、审批制度,定期的审计和公示,比如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全额由省总提供,职工所缴纳的互助金及其滋生的利息全数用于职工身上。”王惠萍说,“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反复宣传工人阶级传统的互助互济美德,号召动员大伙儿要发扬工人阶级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弘扬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美德,展示他们的道德风采。”
“省总领导的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余庆湘说。
她说:“据我们对第六期活动支出情况的分析,年龄在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已经成为活动补助的主要人群,数据显示,第六期活动60岁以上人群补助金支出8026万元,占补助总额的50.8%,50岁~59岁人群补助支出3457万元,占补助总额的22%。”
余庆湘分析认为,这说明在参加活动的职工中,年轻职工付出得多,获得的回报少,“如果道德境界不高,可能就会影响他们继续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而根据数据分析,即使是年纪大的职工,获得该项活动回报的也是很少的,“因为这项活动设置有几个前提,那就是不仅要参加医保,而且是患大病,医保报销后自付比例较高,达到我们设置的门槛才有补助,换句话说,不是你参加了活动,随便生个头痛脑热的就可以补助,所以,这项活动的确是衡量职工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之一。”
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迄今已经开展了7期,第7期将于今年6月底结束。迄今为止,共计收取职工互助金9.8亿元,支出8.23亿元,先后惠及职工约135万人次,其中最多的一次性补助达到166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