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局面该改变了
【两会聚焦】代表委员探寻社会管理“良方”
既要打造服务型政府,又要建设“阳光政府”
“要健全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考核机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要构建政府、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的多元治理框架……”谈起社会管理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徐辉脱口说出一连串的建议。
实际上,社会管理如何创新,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又一大热门话题。
2月19日,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其主题就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都占据重要位置。
代表委员们认为,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要强调政府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强调建立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阳光政府”。
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徐辉委员以“四个深刻”来描述当前的社会变迁,“这对政府如何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他看来,目前一些人的管理理念,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发展,重社会管控而轻公共服务。“过度重视GDP而轻社会管理的发展理念,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暴涨、收入差距拉大、公民意识淡薄,等等。”他说。而在管理手段上,重刚性、轻柔性。一些地方发生征地拆迁等问题后,地方政府主要还是通过管、控、压、罚等刚性措施来实施社会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也表示,尽管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改变“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局面。
“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重视社会建设,越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岳阳市市长黄兰香说,社会管理的难度在加大,一大原因是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如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这些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既会影响到发展,又会影响稳定大局。”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谈及社会管理创新,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强调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被视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要以服务促进管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认为,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为民之心,按法理办事、按程序办事。
实际上,早在2004年就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实施之后,我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几年来,中央一级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2176项,地方各级政府取消和调整77629项。
“既要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又要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于小文建议,可以将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适当转移给社会团体等组织,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徐辉委员建议,要构建政府、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的多元治理框架。厘清政府社会管理的范围与边界,解决好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加快研究制定关于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适当降低公益性组织准入门槛,促进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鼓励公民投身社会事业。
“要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
“我们不久前准备建设一个地下人防工程,牵涉到挖马路的问题,一些群众的生活肯定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设计了两个规划选址方案,公示给大家看。”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委书记林武认为,创新社会管理,应该打造一个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阳光政府”。
“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说了算。要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有时即使是有关公共利益的好事,如果老百姓不同意,也应该缓行。”林武说。
宋林飞委员则强调,应该拓宽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要从单一依靠行政手段,转向对话、协商、沟通、协调等社会管理方式。”
许多代表委员表示,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就要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作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要以群众论证为重点,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既是决策科学化的保障,也是决策民主化的体现。”全国政协委员杜黎明表示,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如公用事业价格调整、企业改制、土地征用、社保体制改革等,必须把听取民意作为必经程序。
据了解,按照建立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要求,我国目前已有28个省级政府、49个国务院部门以及多数市县政府出台了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组织重大行政决策听证3.4万次。由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已逐步成为制度。
“要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尊重群众的社会管理参与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