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3月07日 星期一

“今天,我们能跟儿女团聚、养老能有保障、住房不再遥远,而2.4亿农民工这个庞大人群,什么时候也能和我们一样呢?!”

【两会热点追踪】三位农民工代表的“身份之变”

本报记者 赵晓展 张伟杰
《工人日报》(2011年03月07日 001版)

他们爱所在的城市,却不能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一样奉献青春、流下血汗,却无法享有同样的待遇;他们的子女长期远离父母,即便来到父母身边,几年后仍得回原籍读书……今天,三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朱雪芹和康厚明,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讲述“身份”对农民工的重要性,并再一次真情呼吁:尽快消除农民工的“身份壁垒”,让所有的农民工兄弟姐妹,能和他们一样平等地融入城市。

今年是胡小燕、朱雪芹和康厚明三位农民工人大代表第4次参加全国两会,不过他们的“身份”,却与前3次有了变化:2010年,三位代表分别正式落户广东佛山、上海和重庆,成为“新市民”。

“市民”,这个在一些城里人看来是“与生俱来”、甚至“没多大用处”的身份,让三位农民工代表感慨万千:

在双胞胎女儿3岁时就与之分别,11年间,女儿在山路奔波,胡小燕只能在千里之外“牵肠挂肚”;成为“佛山人”后,胡小燕终于跟女儿团聚在一起。“还有多少不得不别离自己骨肉的姐妹啊,谁又能数得清?”

只要有一个月没干活没缴费,一年中另外11个月的养老补贴就算白交了,朱雪芹要这样一直交到50岁,才能凭老年补贴凭证得到一次性的补贴;成为“上海人”后,朱雪芹只要退休就能每月领取退休金。“还有多少人像我以前那样,辛苦一辈子,却不能解除养老后顾之忧?”

打了30多年工的康厚明,不敢梦想自己能在城市里“有一套住房”,曾经一家三口蜗居在20平方米的简易房都已经“知足”;成为“重庆人”后,他有了参加公租房摇号配租的权利,实现住房梦近在眼前。“还有很多跟我一样买不起房的农民工,难道就只能离城返乡?”

从农民工“变身”为新市民后,三位农民工代表也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他们还能代表农民工吗?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三位代表决定公开“身份”变化带给自己的“好处”:“我们绝不是在炫耀自己,只是想用事实告诉大家,‘身份’对我们农民工意味着什么;打破 ‘身份壁垒’带来的种种不公平,又会给我们这个群体带来怎样的福祉?!”这是三位农民工代表共同的心声。

三位农民工代表说:“我们是代表中国2.4亿农民工的人大代表,今天,我们能跟儿女团聚、养老能有保障、住房不再遥远,而这个庞大群体中的其他人,什么时候也能和我们一样呢?!”

本报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追踪报道。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