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热点看变化】“解决农民工问题成共识,就是进步”
今年的农民工话题,正向户籍、安居、子女教育等“深层次”推进
“按照会议安排,今天主要围绕政协报告开展讨论,但几乎每组讨论都谈及农民工问题……”2006年3月5日本报刊发的《农民工问题牵动委员们的心》一文开头如此写道。
那一年,正值“十一五”规划实施之年,国务院刚刚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不久。
时隔5年,今年全国两会则逢“十二五”开局,而解决农民工问题依然是新五年规划的重点,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但回眸过去5年的足迹,不难发现:热点依旧,内涵不同。
在5年前的《农民工问题牵动委员们的心》报道中,全国政协委员们就解决农民工问题主要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政府必须下决心研究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政策问题,早日扫清各种体制性障碍;二是在教育上下功夫,尽快帮助农民工形成阶级意识和提高素质,在较短时间里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合格成员;三是将农民工问题置于城市教育服务管理的体系,通过系统操作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
之后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继续在本报这个平台上,表达农民工的诉求、反映农民工问题、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建议意见——
2007年,呼吁转变低劳动力成本驱动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在全社会树立理解、尊重、善待农民工意识;2008年,建议要以尊重地位、政策支持、待遇关心、制度保证、文化支撑、权益维护等为出发点,努力实现农民工维权有新进展;2009年,则进一步把目光投向解决农民工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
如今,上述的这些问题虽然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
“解决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政协委员盛明富看来,从200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六七年时间,这一表态不仅成为了社会共识,而且有关各方都在为逐步解决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身份待遇问题而努力,是了不起的成就。
值得关注的是,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机制相继建立并趋向完善,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刚性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苏立清早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就呼吁设立恶意欠薪罪,在源头上防止欠薪和引发群体性事件,以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
令他倍感欣慰的是,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作出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不仅为维护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决心和态度。”苏立清表示。
记者在几天来的采访中也深切感受到,代表委员们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层次”、越来越“根本性”,诸如户籍问题、安居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农民工话题的新热点。
“‘十二五’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幸福成为施政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农民工问题会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盛明富表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则应继续建真言献良策。
(本报北京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