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大幕开启“让幸福飞”
委员献策“幸福中国”:以实实在在的制度措施、“真金白银”为其筑基,并营造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人人受益的发展环境
“幸福是一种感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也需要物质基础。提高‘幸福指数’,关键是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今天下午2时许,在步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会前,全国政协委员王康如此献策“幸福指数”。
同样是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贾宝兰委员侃侃而谈:“要想‘让幸福飞’,必须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经过地方两会的热议以及媒体讨论的发酵,“幸福指数”已走红大江南北。“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温家宝总理2月27日与网民交流时有关“幸福”的这一表述,被许多委员反复提及。 “十二五”规划将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令委员们振奋。
如何在未来5年中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如何实现“让幸福飞”,成为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第一要务是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第一要务是提高生活质量。”何秉孟委员表示,决不能把GDP作为衡量老百姓幸福感的唯一标准,而要切实考虑人们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民生需求。
多位委员提到,“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但是,“幸福指数”的提升终究离不开物质基础。尤其是对社会发展而言,要给居民创造一个可以感受“幸福”的物质基础。“幸福”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措施以及“真金白银”来筑基。
“民生是第一位的,有工作、孩子能上学、老人能顺利就医、社会和谐安定……这些都是幸福的基础。”李小三委员说。
迟福林委员则提醒,虽然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理想,但我们要注意,不能把它变成简单的“幸福工程”、“幸福GDP”,更重要的是找到实现幸福的路径。
在他看来,这一路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从国富优先走向国强民富。“我们的发展政策、体制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公共服务上,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就目前而言,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充分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等,无疑是当务之急。
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谷常生委员认为,要让人们感到幸福,首先政府应该从执政理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无论是制定法律,还是各项政策,都能更多地关照百姓的诉求和心声。其次,制定实实在在的措施,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关键是说了就要做到。”谷常生委员说,“十二五”规划中有很多涉及民生的指标,贯穿了民众的更多期待,如房价、医疗、教育公平、食品安全等。“能否落实,关键还在于政府,毕竟是由政府主导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他说。
在开幕会上,委员们高兴地注意到,这一年来,政协共提出民生类提案1700余件。而政协2011年的工作部署依然强调民生——“促进充分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
“要营造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人人受益的发展环境”
在建言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许多委员还强调,“让幸福飞”需要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营造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人人受益的发展环境。”华博雅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看来,幸福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物质的,在衣食住行得到保障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层面则是社会制度建设,必须打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人们理性的幸福观。对于困难群体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他们很难实现幸福。”侯欣一委员说。
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去年尽管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民经济依旧实现了10.3%的增长。这无疑是一组令国人振奋的数据,但蔡继明委员提及的一组数据则令人深思: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
王永正委员则表示,当下亟须解决资源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打造公平环境。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并不一定就给民众带来幸福,进而更理性、科学地审视GDP,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期待且值得欣喜的变化。”他说。
“幸福感还需价值观、道德观的支撑”
在肯定“幸福指数”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有不少委员提醒,要理性看待幸福感。
“现在大家的日子普遍好了,为什么一些人的幸福感反而下降?没钱没权的羡慕有钱有权的,认为只有拥有钱和权才幸福。而事实上,有钱有权的未必幸福。”钟杰委员说,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支撑。
她认为,要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既要有物质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有精神引领。“‘幸福’具体到每个人,的确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同时,公众意义上的幸福感有很多共同的内涵,那就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媒体应该传播主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秦百兰委员也表示,要理性看待幸福感。幸福毕竟是相对的,在一些人眼中,也许“一粥一饭”就已经是幸福;而对于另一部分人,即便天天锦衣玉食也有可能不快乐。要提高“幸福指数”,离不开社会精神文明的构筑,离不开精神引领,让人们善于寻找幸福,乐观豁达。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重视民生,维护公平公正,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不片面地把幸福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她说。(本报北京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