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奇兵勇争先
——记第二炮兵某导弹旅发射一营
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活跃着一支导弹奇兵——第二炮兵某导弹旅发射一营。
发射一营的历史光彩夺目,45年前,他们把“倚天长剑”送上九天之际,周恩来总理来到官兵中间,与指战员一一握手。
发射一营的业绩很是骄人,第二炮兵先后4次推广他们的训法创新成果,“牢记使命铸忠诚,瞄准打赢砺精兵,科学发展求过硬”的先进经验在全军转发。
发射一营的荣誉声名远播,中组部、解放军四总部分别授予他们“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先进基层单位”称号,第二炮兵授予他们“基层建设模范营”荣誉称号。
砺剑精武写忠诚,一声“点火”天地惊,去年12月,第二炮兵党委作出向发射一营学习的决定;今年12月17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发射一营“军事训练模范营”荣誉称号。
天天上战场 年年上台阶
走进发射一营,一座火红的“1”字形雕塑迎门而立,犹如长剑问天,蕴含着全营官兵“一弹系全局、一流勇争先”的精神追求!
转过雕塑,营部门前21级红色台阶很是醒目,每层台阶都刻着一行金色大字——“军事训练一级营”。 21年上台阶,印证了发射一营官兵向现代化迈进的豪迈步伐。
在发射一营的荣誉室里,一张张图片记载着他们一段段艰辛的跨越历程——
在以“米、秒、环”为训练标准的年代,一营官兵摸爬滚打,苦练苦学,项项夺第一;投身科技大练兵热潮,一营官兵“学科学、科学练”,仍是“排头兵”;面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挑战,一营官兵急流勇进,再当“领头雁”。
“军事训练一级营”的门槛越来越高,长剑战车的每一次跨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年夏天,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导弹战”在深山戈壁展开。一营官兵沉着冷静,可就在“技术测试”、“装填数据”等关键阶段,“蓝军”的“信息袭扰”常常令操作号手手足无措。前所未遇的“战场环境”,让官兵们结识一个个新的“敌人”,也逼出一项项新的“纪录”。
大山里,一座现代化的导弹模拟训练大厅悄然矗立。在这个仿真战场上,卫星巡游,战机飞驰,电磁穿梭。置身于信息化氛围中,官兵们天天上“战场”,接受新考验。
依托这个“战场”,发射一营构建起15个实战化训练课目,扩充123个单兵训练项目,编写出6种40多万字的“转型”训练教材。能够独立组织导弹装备进场、测试、发射;能够独立分析排除故障。合成演练取代单兵单装训练、临时转向突发情况训练、缩时减员实装操作训练等一整套科学的训法战法,被战略导弹部队推广普及。为此,一营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一营一连还被第二炮兵授予“苦练精兵模范连”荣誉称号,一营二连被某基地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某导弹旅旅长邓立中说得好:“我们发射一营有着‘铁心向党、精心砺剑、甘心奉献、一心争先’的16字‘营魂’,这是他们‘练硬手中利剑,撑起和平天空’的动力之源!”
东西南北兵 个个是精兵
到发射一营,要说说一营的兵。一营的辉煌和成就,正是那些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年轻人所创造的。
今天,紧跟现代化步伐走来的一营官兵,依然传承着人民子弟兵的基因,也有着崭新的时代英姿--
博士、硕士和学士组成的军官队伍,人人都是“导弹通”,既精通一门以上指挥专业,又能当操作号手。硕士营长王建勋已熟练掌握全营15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走来的“学生兵”,在战士中已达4成多。所有战士都能默画背讲本专业的原理图,同时完成本岗位操作,46人入选基地和导弹旅两级“技术尖子人才库”。
在全军和第二炮兵的“龙虎榜”上,有着一营官兵的风采,像“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张东河、“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宗昌明、“全军优秀士官人才” 鲍春寿、“第二炮兵军事技术比武第一名” 李贵欣等等。某导弹旅旅政委郝建辉说道:“发射一营的官兵,不是挑来的,也不是选来的,是环境造就的,是荣誉吸引来的。”
从清华大学入伍的新兵刘尧,初入一营,却要处处补课,体能要加码,操作要加班,一度也被折腾得焦头烂额。半年后,这个新兵走上讲台,成为一个“兵教员”;8个月后,他又完成一项全军性重大任务,荣立三等功。
据介绍,部队上级机关不止一次到过一营,总结其带兵育人的经验,来过一营的人士,每次都有一些突出的感受;他们说,一营就像一所大学校,人人能成才;一营也像一座大熔炉,进来是块铁,出去成了好钢。
继承好传统 代代谋创新
在发射一营的荣誉室里,锦旗鲜红,奖杯夺目;与荣誉室一墙之隔的“创新室”里,也有着另外一番风景。在这间有着30平方米的展室里,陈列着几代官兵的“小发明”、“小革新”,也有当今时代的“高科技”、“信息化”。据了解,这一“科技方阵”的科研成果,多数已经转化成了战果,其中,有10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被第二炮兵定型列装。
发射一营教导员李保国说道:“‘秉承好传统,代代谋创新’,这一发展理念,早已植入官兵的头脑,成为我们全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外的‘第九项注意’!”
早在20年前,这个营就出了一个“战士发明家”卢凤霖。他想解决“导弹配气”手工操作的难题,一营就给他配了一个单间,拨了一笔经费,一年之后,“自动化配气台”已经列装部队,这个创新,使操作号手的配备减少三分之二,安全系数提高数倍,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来,卢凤霖又接连获得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如今,他从一名战士已成长为大校工程师。
数十年如一日,一营总是鼓励官兵们的奇思妙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点子,只要对训练有利,都千方百计让它变成现实。
二连战士曹三军,人不出众,有一天,他提出要解决“导弹与发射架对接精度”的大问题,一营抽调精兵强将协助他。半年过后,“导弹托架液压转向装置”研制成功,提高了对接精度,缩短了操作时间。当年年底,在全营官兵的力推下,曹三军荣立三等功。
更为可贵的是,发射一营的创新活动不是吃到甜头就撂下了,而是反复更新,不断翻新。4年前,他们摸索出单项专业“串线训练法”,在第二炮兵军事工作会议作了演示,受到一致好评。在以后的训练中,他们反复打磨这个得意之作,最后创造出导弹操作全流程、全要素、全员额“测试发射流程串讲训练法”,训练效益成倍提高,又被第二炮兵列为“十大创新训法”之一,进入《第二炮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
在我军现代化进程中,发射一营的时代步伐显得那么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