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谱新篇
——“二O一O’海峡两岸工会论坛”侧记
春天,是高雄最美的季节。
阳光明媚,遍野绿意,鲜花烂漫……4月10日,“2010’海峡两岸工会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
来自海峡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的4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两岸经济合作与工会作用”的主题坦诚交流、深入研讨,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共商携手前行、互利合作之计,同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乃大势所趋
毋庸讳言,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1979年两岸贸易额仅0.8亿美元左右,2008年达到了1292.2亿美元,即使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2009年依然达到了1062.3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和顺差来源地。
正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交流中心会长徐振寰在开幕式致辞中所指出的,“30多年来,两岸通过日益壮大的经济合作,构成两岸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对此,台湾中华联合总工会理事长任睦杉深表认同。他说,长久以来,贸易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血脉,经济则是台湾生存的根本。根据两岸经济研究统计,大陆已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如何进一步创造两岸经济合作双赢,促进两岸交流有更加亮丽的未来,已是当前台湾工会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又使得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更加重要和紧迫。
“目前,世界经济体制的趋势已走向区域经济体,在此潮流之下,台湾要避免边缘化的最佳方式,应该是积极地参与大陆市场。”台湾高雄市两岸劳动文教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廖振兴认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两岸经贸建立正常化关系,就会为台湾企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台湾广大的劳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30多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两岸工会和劳动界交流不断发展,两岸劳动者已经切实感受到了两岸经济互利共赢带来的实惠。
以“通航”为例,自两岸实现空中直航以来,两岸直航的客货运输航班、医疗急救包机以及公务机已共计达17902班、35804架次,其中仅燃油就节省8.8万吨。
“两岸直达航路的开辟,缩短的不仅是空中飞行距离,更拉进了两岸同胞心理上的距离。”中国民航工会副主席解连卯表示,两岸直航的开通,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比如,目前两岸民航业已从单纯的客货销售、票证结算、计算机联网、飞机维修等发展到了合资设立航空公司和航空货运站等。
“直航”只是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效应的一个侧面。台湾基隆市总工会理事长赵素贞介绍,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得以签署,台湾GDP、出进口、贸易条件、社会福利将均呈现正成长,整体经济成长率将增加1.65%~1.72%、总就业人数将增加25.7万~26.3万人,对总体经济有明显正面效益,全民皆可分享此经济成长的果实。
不过,大家也表示,两岸经济合作不仅要逐步消除贸易壁垒,还应合理配置两岸资源,优势互补,建立起层次分明、相互依存的生产体系,共同提升产业与技术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已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有益探索和积极经验。
比如,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迄今已举办了四届,仅据2009年统计,成果展便征集两岸参展创新成果达1157项,来自全国15个省市工会、产业工会和台湾地区的229个项目在此展出,其中86个项目实现对接,签约金额达16.27亿元。成果展不仅成为两岸职工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既是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需要,也符合两岸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国职工交流中心秘书长章国贤一席话道出了与会代表共同的心声。
经济发展成果应更多惠及广大职工
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两岸职工是支持和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中坚力量,也应当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基于这一共识,如何在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中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成为论坛上两岸工会和劳动界代表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球的三次产业结构大转移,使两岸之间的经济结构显示出优势互补的特性,这正是两岸之间经济合作与分工的基础。”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汪兰洁分析,随着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在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必然会扩大资本与劳工之间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强弱悬殊,对两岸劳动立法和执法、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工会作用的发挥提出挑战。
这一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两岸劳工事务交流委员会理事长陈杰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劳资关系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经济全球化带来贸易和投资繁荣,但也同时加剧了全球范围内劳资关系的不平衡。因此,两岸工会应本着促进社会公正和劳工权利的使命感,本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在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建构起表达劳工权益诉求的平台,以加强保障和尊重劳工权益。
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林锡明也表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维护职工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尤为重要。在他看来,后金融危机时期劳资关系仍存在隐患和挑战,如经济回暖与劳动者预期差距拉大;经济形势客观要求与经营者陈旧理念矛盾加深;收入增幅缓慢,工资分配仍然缺乏制衡机制,以及隐性劳资矛盾显性化、尖锐化、集中化等等。“因此,工会应致力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成为协调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海峡两岸都有各自难解的劳工议题,处理劳工议题的手段虽不尽相同,但同样维护劳工权益的出发点绝对是不容质疑的。”台湾产业总工会理事长施朝贤说,随着两岸经贸往来频繁、高度依存,如何使两岸的劳工们在跨国自由贸易的体制下,共同谋取彼此的最大利益,将是目前工会刻不容缓的议题。
那么,工会怎样才能在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中维护职工权益,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劳动者?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乃是广大农民工劳动力投入生产行列所做的具体贡献才造就了经济崛起,经济发展及合作与劳工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劳资和谐,共创双赢’当成为工会会务推动的重点主轴。”
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台湾民意代表、海峡两岸劳工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侯彩凤认为,在两岸经济合作发展中,工会既是劳资双方对话的润滑剂,也是协助劳工转型及技能提升的最佳培训所,特别是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及经济发展,应尽快实现服务转型;同时,经由两岸工会彼此的交流互动,推动两岸产业劳工的互访及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弱势就业族群发声,寻求合法保障的权利,从而成为见证两岸经济合作的最佳推动力。
台湾劳动人权协会执行长王娟萍也表示,工会作为劳工社会伙伴关系的组织性力量,能够在两岸经济合作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当然,这需要工会努力提升劳工界对整体产业经济的认识,促进工会运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加强工会自身的维权意识,反对劳动法制修恶,联合工会团体形成有效的社会联盟,并切实成为劳工扩大参与政策空间的一个中介。
台湾出口加工区工会庄瑞文副理事长则认为,工会要切实发挥润滑剂功能,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使劳资双方都降低许多伤害,必须提高劳工对区域经济和世界经贸发展的认知,“充分了解世界经贸发展的趋势后,才能从中分析出劳工个人在这个趋势下之不足或弱点之所在,然后再利用各种信息将弥补这个不足或弱点,以增加劳工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在维护职工权益问题上,虽然与会代表探讨的路径不同、角度有异,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两岸经济合作成果必须惠及两岸人民特别是广大职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工会组织责无旁贷、使命在肩。
两岸工会合作机制化将谱新篇
两岸一家亲,同胞手足情。论坛上,不少与会代表深情回忆了两岸工会和劳动界交流、合作的生动历程。
“两岸邮政工会双方交流互访已11年,除增进彼此友谊外,亦深切了解了两岸邮政事业经营情形及工会组织现况,对于未来双边邮政事业的发展与合作,裨益良多。”台湾邮政工会理事长蔡两全说,两岸劳工都是炎黄子孙,同宗同祖,血浓于水,因此,两岸工会更应该紧密结合,共同努力建立沟通管道,交换工作信息与实务经验。
在北京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韩子荣的记忆里,北京市总工会与台北市总工会的联系始于1993年,1998年建立正式交流关系,十多年来,两会互派代表团进行访问,同时带动了两地教育、邮政、公共交通、自来水、燃气、建筑等多个产业的交流。她表示,京台两地在社会制度、体制上存在着差异,但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提高职工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又有着诸多共同点。
其实,伴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工会和劳动界交流日趋积极深入,关系更加友好密切,反过来又成为助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诚如台湾台中市总工会理事长陈瑞所说的,“两岸工会在政策开放的大局面之下,推动两岸交流亦不落人后,共同分享工会实务经验,比较体验不同劳资关系下的运作方式,搭起双方广大劳工的友谊桥梁,近几年来工会的交流更延伸至地方性工会,省县市级的‘姊妹工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彼此之间的往来更是密切,每年都会有许多访问团到对岸工会进行参访,对于工会的凝聚力及本身的发展有莫大帮助。”
在福建,从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登陆”福建诏安,近30年来台资以年增长25.6%速度在闽落户。与此同时,闽台两地工会交往日益密切,合作不断拓展,在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合作、职工文化企业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台湾企业投资热点地区,江苏引进台资总量约占大陆三分之一,仅2009年,江苏就实际利用台资12.3亿美元,苏台贸易达339亿美元。随着经济合作不断向更深、更广层次迈进,江苏各级工会积极发挥两岸在科技、人才,劳资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以职工创新能力提升促经济合作水平提升,以劳动关系和谐促经济合作关系和谐,以企业文化优化促经济合作环境优化,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便捷、经济合作的条件更加优越、互补共赢的格局更加巩固。
……
正是基于这样的势头,徐振寰会长关于将“海峡两岸工会论坛”逐步机制化、制度化的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大家认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是必然的趋势,为此,建立论坛的举办机制,对于进一步促进两岸工会和劳动界交往沟通,加深相互了解,谋划互利合作,增进感情友谊至关重要。
其实,“海峡两岸工会论坛”自2006年举办以来,短短4年的前行足迹,已经充分印证了两岸工会交流与和合作的强烈共同意愿--从第一届有108位台湾劳工代表参加,到此届论坛参加的两岸工会与劳工代表总数超过400人,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一届胜过一届。
值得指出的是,每一届论坛的召开,都紧扣时代的主题和劳动领域热点。如2006年第一届论坛以“和平、发展和工人权益”为主题,2008年第二届论坛议题锁定“‘三通”与工会作用“,并在论坛召开之时迎来海协会与海基会正式签署四项协议;2009年第三届论坛围绕”国际金融危机与工会作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此届论坛”两岸经济合作与工会作用“的主题,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更令与会代表自豪的是,此届论坛首次在台湾成功举行,有着”破冰“的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两岸工会交往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如何经由两岸工会合作机制的建立与深耕,共同为劳工创造一个尊严的劳动环境,乃当务之急。”台湾航空业总工会理事长李昭平再次从工会工作本质上点出了实现两岸工会交流合作机制化、制度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但是,既然此届论坛在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的共同努力下,已成功地实现了入岛交流的“破冰”之举,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站在了新起点上的两岸工会,也必将谱写两岸工会交往制度化、机制化的新篇章!
(本报台湾高雄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