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祖孙四代守护烈士墓60余载

人物检索:刘修芝,已故,刘振顺,已故,刘延宝,62岁,刘增龙,刘延宝之子,均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村民。刘延宝祖孙四代守护烈士墓60余载。
人物感言:只要刘家还有后人,就要世世代代为烈士守墓!
4月3日10点多,62岁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村民刘延宝拄着拐杖,像往常一样,一步一步挪向村南的烈士陵园。
在陵园里,7座烈士墓呈扇形状分布,一块“革命烈士之墓”的墓碑立在最中间。刘延宝仔细地用手把墓碑上的尘土抹去。陵园里,他30多年前亲手栽下的柏树苗,如今已经长得郁郁葱葱。
就是这7座烈士墓,从刘延宝的爷爷开始,一直到现在刘延宝的儿子,一家四代,已经守护了60多年。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位于济南市郊的神武村是当时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驻地,也是后方医院所在地。9月28日,一队解放军官兵抬着5位牺牲战士的遗体来到神武村。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和其他支前队员们一起,含泪将烈士们安葬在村口的南玉岭山下。
从此以后,每逢清明、春节等乡亲们祭奠先人的日子,刘修芝都要带上全家人,到烈士墓前培土。在烈士墓前,刘修芝给儿子们立下规矩:“只要刘家还有后人,就要世世代代为烈士守墓!”
1967年7月,守墓近20年的刘修芝老人去世了。作为长子,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接下了护墓“接力棒”。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烈士墓地被划到别人责任田里。刘振顺三番五次地找村干部和分到墓地的村民商量,最终用自己的一块好地换回了墓地。
2000年8月,刘振顺临终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嘱咐:“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看好那墓地。”
父亲去世后,看墓的责任落到了刘延宝身上。前几年,村里修公路,又发现了两名烈士的遗骨。刘延宝听说后,主动提出把这两位烈士的遗骨接过来安葬。至此,7位烈士长眠在南玉岭山下。
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刘延宝找到了唯一知道名字的烈士张忠孝的堂弟张方明。张方明夫妇来到神武村,见到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堂哥的陵墓,一把抱住刘延宝,热泪盈眶。
“现在护墓的任务已经传给儿子刘增龙了,将来还会传到孙子这辈。只要刘家有一个后人,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刘延宝的老伴赵本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