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3月08日 星期一

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严重失衡 劳动收入偏低加剧收入差距 “囊中羞涩”拉低居民消费能力

【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劳动收入增幅跑输GDP令人担忧

□本报记者 王娇萍 郑莉
《工人日报》(2010年03月08日 002版)

尽管事情已过去多年,但全国政协委员、全总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滨生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尼加拉瓜的一位工会领导人询问李滨生,中国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李滨生想了想,选了当时标准最高的深圳为例,告诉对方是90美元。本以为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了,可对方一听,乐了:“也是90美元,和我们国家一样。”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GDP增幅年年都超过了8%,可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只相当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标准。”让李滨生委员更为感慨的是,我国不只是最低工资标准低,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整体工资收入也同样多年在低水平徘徊。

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严重失衡

“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失衡,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之一。”在今天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原副主任宋晓梧这番话,引起与会委员的强烈共鸣。

全国政协常委,全总原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坦言,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适度比例问题,过去长期被忽视,以致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情况下,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多年来提高幅度不大。

以广东为例,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多年来停留在10%以下,工资增长幅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年职工月均工资比,更是从2003年的47.8%下降到2008年的22.75%,由于没有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09年1~9月更是低至21.95%。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不仅比例偏低,而且还在逐年大幅度下挫,这是导致职工工资收入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李滨生委员认为,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大量非公有制企业,也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于依赖廉价劳动力换取利润。”

“这种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必须改变。”李滨生委员分析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迫切需要企业增强内生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如果不改变‘低工资、低价格,低工资,低水平’的企业发展模式,在‘蛋糕’分配中让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工人适当多分一点,必然会使中国丧失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劳动收入偏低加剧收入差距

伴随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比例中不断走低的,是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还体现在企业技术和管理干部与普通职工之间、城镇工与农民工之间、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之间。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在20个行业门类中,2008年收入高低差距倍数从2003年的4.63倍扩大到4.77倍;从细分行业来看,高低收入差别更为明显,最高的证券业相当于最低的畜牧业达15.9倍。

而根据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208家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倍扩大到2008年的17.95倍。2008年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有的行业职工实际收入是其他行业的10倍。

“还须引起关注的,劳动收入偏低,以及社会保险不平等,还削弱了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原社长刘玉明说。

全国总工会的有关数据显示,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仅为62%和60%。农民工的参保水平更低,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不足20%和31%,许多劳务派遣工的社保缴费基数低于工资水平,甚至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囊中羞涩”拉低居民消费能力

“如果做一下排序,不难发现,财政收入增速一定高于GDP增速,而GDP增速又一定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全国政协委员、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蒙表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直接导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必然导致老百姓“囊中羞涩”。

当前,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投资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2003年到2007年已经连续5年在40%以上,200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更高,远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

“老百姓腰包鼓不起来,又何谈消费?”刘玉明委员表示,国家应把提高劳动者收入切实置于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53.4%,2007年为39.7%,10年累计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宋晓梧委员说,假设2007年的劳动报酬比重维持在1996年53.4%的水平,2007年当年劳动者的收入可增加约3万亿元,这对提高消费能力,平衡投资消费比例,调整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以美国、德国、英国为例,它们2000年的比重分别为58.31%、53.84%、55.27%。

“GDP的蛋糕做得再大,老百姓得不到更多的实惠,特别是普通劳动者、一线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不仅不利于扩大消费,也有失社会公平正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局长张希钦呼吁,不能总让劳动收入增速跑输GDP,该是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收入偏低问题的时候了。(本报北京3月7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