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就业,后危机时期的“最大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在引发全球经济增长下降的同时,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直接导致失业增加、就业减少、就业质量下降。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算,2007年至2009年全球增加2900万~5900万名失业人员,2009年全球一半的劳动力可能处于低质量就业状态。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的失业率在2009年10月攀升至10.2%,这是该国26年来首次上升至10%以上。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失业对宏观经济情况的反应具有滞后性,即使经济复苏,劳动力市场仍将长期面临困境。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阿桑·迪奥普表示,就业复苏往往要在经济复苏之后的5~7年才能实现。因此,化解就业危机,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最大的挑战。
那么,该如何化解?综观各国政府采取的积极就业政策,可以分为这样四类:一、劳动力市场培训项目;二、政府投资直接创造工作岗位项目;三、岗位创造的激励项目,包括工资补贴和创业贷款;四、就业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关于青年就业的针对性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对于中国来说,2009年不仅率先实现经济回暖向好,而且在解决就业方面也交出了一张漂亮答卷:到2009年底,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的同时,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介绍,2009年,我国实施包括功能性政策和对象性政策在内的各类就业政策达近百项,其中针对农民工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大学生推出大学生村官、入伍计划、就业见习、三支一扶等,以扩大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等等。
不过,有关专家也表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有效化解就业危机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努力,特别是要将高质量就业置于经济复苏的核心,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