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好了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侧记
3月3日,9点,和煦的阳光洒满长安街,人民大会堂周围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里的工作人员忙碌而又从容的等待一个特殊时刻的到来。再过6个小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将在这里开幕。
10点钟,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正坐在北郊北京会议中心的一楼大厅里接受记者的采访,面前的桌子上排满了录音笔,对于他来说,过去的一年十分忙碌。他去了4个省市调研,对于今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热门话题,身为经济学者的他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已经到了改革深水区,调结构迫在眉睫。
住在北京会议中心的委员已全部报到,此时距离大会开幕还有5个小时,工商联界别的民营企业家们聚在一个会议室开会。李书福、徐冠巨两名委员从记者身边匆匆走过,对于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他们笑而不答,表示大会尚未开幕,会中再做专门发言。
11天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今天15点正式拉开帷幕。2000多位政协委员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从驻地出发,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开幕会。
14时,北京会议中心,距开幕还有1小时。全国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刘永好收拾好书桌上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最后的整理。
14时10分,刘永好关闭台灯,关门、出发。
几乎同一时刻,其他驻地的委员们也陆续登车,向着人民大会堂进发……
14时30分,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距开幕仅有半小时。这半小时也是政协委员在媒体前最盛大的一次集中亮相。一些知名度高的委员很快被蜂拥的记者分割包围。
“我的提案是关于农民工的,我认为应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对企业也有好处。”在通往东门的一小段路上,刘永好被包围了5次。伸在卫生部部长陈竺面前的话筒最多,他耐心地回答记者关于医改的提问,同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医改正在稳步推进,以后还将出台一系列措施解决看病难。”
被包围的政协委员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个话题已经谈了15年,一直没有调整好,为什么呢?关键还是好政策没有落实到位。”14时45分,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39级台阶上,全国政协委员、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陈效达委员直言不讳。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通信公司长春市分公司长白营销中心南广场分局设备维护班班长王树明心情明快地说:“无论是调结构,还是促转变,都需要一线职工来实现。”他认为广大职工应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发挥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主力军作用。
王树明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重视班组建设:“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有一群优秀的班组,那么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会走得更快。”
聆听,鼓掌,记录。1个多小时的开幕大会在庄严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16时30分,委员们走出会场。寂静的东大厅顿时热闹起来。
16时40分。大会堂东门外台阶。大会结束已经10分钟了,这里的“新闻大战”仍在持续。
“2009年,中国经济接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率先在全球实现回升向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2010年,我们更该满怀信心、直面挑战、阔步向前,继续书写奇迹。”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对记者表示。
陈效达委员以风能产业为例:作为一种新能源,风能一直为国家政策所扶持,但由于产业结构存在问题,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使规模膨胀,导致产能过剩。“一个新兴产业尚且如此,可见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刻不容缓了。”
“2009年我国完成了‘保八’目标,在此基础上的2010年将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之年。” 陈效达说。
17时,各个委员驻地的车队整装待发。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委员们自信的笑容,便是最生动的回答:2010年,我们准备好了! (本报北京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