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3月03日 星期三

春天的“留言板”

——3月2日:全国两会开幕前的8个民生瞬间

《工人日报》(2010年03月03日 001版)

冰雪消融,春风拂面。

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国即将迎来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

连日来,社会各界关于诸多国计民生热点话题的关注持续升温,并对即将召开的两会寄予厚望。与此同时,陆续抵京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自己要将了解的民声、民情带到两会上。

3月2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代表委员以及各界人士,现选取8个“瞬间”,以飨读者。

8时30分·北京

【采访地点】安贞医院

“希望代表委员

议议看病难”

本报记者 车辉 北京报道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安贞医院的挂号大厅里人满为患,专家号的窗口前排着最长的队伍。

东城区某企业女工刘女士,最惦记的事情不是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而是自己父亲的冠心病。虽然她选择的这家医院早已实行预约挂号,但为了挂上专家号,她和很多患者一样,选择到医院排队。

“早上7点多就来医院了,谁知前面已经排了不少人。”刘女士对记者说,“听说这里还稍微好一些,只要来得早还是有机会挂到专家号的,我去过协和医院等大医院,普通号都很难挂。”

在她排队的时候,周围有几个“号贩子”对她展开心理攻势,“别排了,号早没了,都在我这里,200元一个。”

刘女士厌恶地把头扭向一边:“这些人往往凌晨四五点钟就来排队,我们来晚了,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拿着号赚钱。”

挂号大厅的电子屏显示,神经外科、心外科、乳腺科、口腔科等科室的专家号8点前就早已“告罄”。

5个排在刘女士前面的挂号者,都没有拿到号。但刘女士很幸运,挂到了治疗冠心病的最后一个专家号。

此时,她的父亲也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医院。

“希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能议一议老百姓看病难的事。生病遭罪,不要让看病更遭罪。”刘女士说。

9时·重庆

【采访地点】重庆广场宾馆

为农民工争取更多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李国

本报实习生 杨海霞 重庆报道

今天下午,满载3200万市民重托的农民工代表康厚明和重庆其他全国人大代表一道,乘飞机赶往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午9时,在代表们集中的重庆广场宾馆,康厚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康厚明说,在此次全国两会上,作为农民工代言人的自己将提出3个议案:一是规范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落地生根的问题;二是希望国家尽快制定在全国通行的社保制度;三是除帮助就业外,还要多关心劳保、维权等问题。

“我不但要为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出力,还要把农民工的心声带给党和政府,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工的声音出现在社会面前,政府才能出台更多有利于我们的政策。”康厚明对记者说。

很多农民向康厚明代表反映,他们的子女在外打工不仅工作环境差,工作还很不稳定。康厚明认为,政府应该力争实现农民工收入可持续较快增长,尽快抑制并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应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同时加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其进城就业能力。

康厚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刚过,他便在重庆永川区来苏镇石牛寺村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挨家挨户地询问失岗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和权益保障诉求,并带着乡亲们的期望来到永川区政府调研。

10时·广西柳州

【采访地点】北京

“让‘三驾马车’

并驾齐驱”

本报记者 庞慧敏 北京报道

今天上午10时许,全国人大代表、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华在即将启程前往北京前,在位于广西柳州的公司办公大楼里紧急召开董事会,商讨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在会议间隙,王晓华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表示,自己十分关注国家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王晓华代表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一枝独秀,但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在发展中很不均衡,尤其在消费方面表现不佳。“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中国经济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健。”

王晓华代表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品牌,单从感情上来讲,我作为一名企业家是无法接受的。自主品牌对于民族产业来说是一种标志,更是民族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长远利益的重要条件。柳工这些年之所以能逐步发展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名片式的民族品牌,靠的就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王晓华代表坦言,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继续依赖投资拉动,那经济复苏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他期待着在全国两会上参与相关议案的讨论,开拓思路,为企业今后发展进一步找准定位,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10时25分·北京

【采访地点】回龙观首开智慧社楼盘接待中心

“房价能

降下来吗?”

本报记者 张锐 北京报道

今天10时25分,位于北京北五环外回龙观区域的首开智慧社楼盘接待中心里,只有三四个人在看房。也许是因为今天不是休息日,此时与上周六记者在这里见到的人头攒动的场面形成强烈反差。

据销售人员介绍,将于本月开盘的是项目二期2号楼,有A4、A5两种户型,面积都在八九十平方米左右,预计定价每平方米1.7万多元,将于2011年底入住。

一对年轻白领夫妇看中了一套房子,却有些发愁:“我们准备买房结婚,但手头没多少积蓄,双方父母都出了钱,加起来也就30多万元,只能贷款。”销售人员帮他们计算:“每平方米1.7万多元,整套房子大概需要150多万,如果是首次买房,首付最低可以贷到20%,就是30多万元,这样您需要贷120多万元,月供大概是5000多元。即便是到五环外了,房子也不可能便宜到哪去。”

前来看房的赵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房价能降下来吗?现在的房价太贵,实在买不起。我住在对面的云趣园,是经济适用房,这次只是闲着没事过来看看。”

住在中关村附近的南先生,一家三口,之前和父母挤在一起住,现在女儿马上要上学了,决定租房子住。“希望代表委员能多提些房价方面的建议,更希望两会后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让房价降下来。”

12时40分·昆明

【采访地点】昆明市总工会职工餐厅

“多为困难职工

办点实事”

本报记者 陈昌云 云南报道

“疯狂”地工作,一直是昆明市总工会主席杨丽34年来的正常状态。

今天,杨丽照旧有安排得满满的工作流程,一大早刚到办公室就遇到困难职工来访。虽然头天她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接待了一整天,但她还是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昆明市官渡区的复转军人职工。

直到12时40分吃中午饭时,记者才在市总工会职工餐厅“捉”到了端着一个陈旧的搪瓷口缸吃饭的杨丽。

“有事要我办吗?”杨丽问记者,“咱们边吃边聊,下午两点我还有事要出去。”

记者说明采访来意,她高兴极了:“我即将届满退休,但我还是省人大代表,我很希望这次全国两会能多为困难职工办点实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关心困难职工生活工作,各级工会也做了不少努力,但现在还存在不少困难职工,还存在不少需要党委、政府帮助他们解决的困难。”杨丽说,“广大职工曾经为共和国的建设作贡献,为改革作牺牲,但涉及他们的一些重大切身利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如缺乏住房、退休金太低、社会保险偏低等。有的职工在改革中仅仅拿了一点点微薄的补偿金就走人了,现在甚至连社保都无法缴纳到退休。”

杨丽表示,她盼望出台硬性具体的法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的贫困问题。要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地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

14时30分·福建厦门

【采访地点】蔡塘万科小区

畅通一线职工

成才通道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刘艳 庄颖芳 厦门报道

当记者见到全国劳模、厦门电业局江头装表班班长郑聪明时,他正在忙碌着。今天上午,他赶到厦门曾厝安一位农民家中安装电表,下午又来到蔡塘万科小区帮一位住户排除电表故障。今年58岁的郑聪明,一身灰色工装,挎着个大大的工具包,精神抖擞。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工人,做梦都没想到胡锦涛总书记会接见我们。”今年的大年初一,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包括郑聪明在内的15位劳模代表。郑聪明坐在总书记的右边,陪总书记观看厦门金门同放焰火。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郑聪明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工人,他深深体会到,工人队伍的强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有关方面能多多关注高素质、高技能职工队伍的建设,尽快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技术工人。”

他认为,在积极倡导和鼓励各行各业的一线员工岗位成才、争当能工巧匠的同时,企业和政府应该在工人成才的通道上提供更多方便,在专业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用工身份、生活服务等方面打破常规,对表现优秀的工人实行倾斜,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15时·河北唐山

【采访地点】开滦集团公司唐山矿

期盼日子

过得更好

本报记者 张世斌

本报通讯员 曾庆有 唐山报道

在开滦集团公司唐山矿,许多职工谈起了自己对全国两会的期望。

在矿二掘区工作的谭小华,家住城乡结合部的郊区,他期盼全国两会能关注农民工的环境卫生问题,使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和城里人一样干净。

综三区生产副区长张金亚则告诉记者,他期望国家制定稳定农民工队伍的政策。“矿里农民工多,流动性大,有的人干不到一年就走了,影响到企业生产。如果有政策能够稳定农民工队伍,让大家使劲干,企业就好了。”

通风区的邱巍说:“我们挣的比以前多了,但最怕的还是得病,特别是得大病。身边的工友就有因病致困的。希望医保再扩大一些,再深一点,对大病的补助更多一些。”

全国劳模、矿工会副主席赵国峰说:“我最期盼的是工友们收入更多一些、生活更富裕;棚户区改造更快一些,住房更宽松,生活环境更好;对于住房问题,我和工友们的想法一样,期盼抑制房价。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我衷心地期望两会上的工人代表们,代表基层职工的群众利益说实话、建良言。”

过上好日子,是工人最大的心愿。

19时·北京

【采访地点】北京铁道大厦

“看到职工和工会干部就觉得很亲切”

本报记者 郑莉 北京报道

一束鹅黄色的灯光洒在房间里,显得宁静而温暖。

全国政协工会界委员施杰深深地陷进椅子里,凝神盯着电脑屏幕,手指飞快敲击着键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要再完善一下提案内容。

每隔几分钟,施杰委员都会点开自己的博客,刷新页面,看看网友有没有给他挂在网上的提案提意见。

“家政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家政工及雇主的合法权益亟需保护,家政服务公司的行为亟需规范,为此建议制定《家政服务业促进法》……”又一份提案完成了。挂到博客里,施杰委员长长松了一口气,双手环抱住头靠向椅背。

因为是工会界委员,这位主攻“商贸、投资、金融、证券、房地产”的经济律师最近几年越来越关注劳动者维权的话题。“或许是一种潜意识吧,看到职工和工会干部就觉得很亲切,总觉得我们是一条战线的。”施杰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从2009年全国两会起,施杰委员每交一份提案,都会首先挂到自己的博客上,听听网友们的意见。他粗略统计过,去年仅从网上获得的提案反馈意见就有数千条,其中许多留言都让他感到“豁然开朗”。今年,施杰又带了十几份提案上京,准备全部“晒”到网上。“听到的声音越多,综合的信息越多,越能反映群众的真实需求,而这不正是我们这些委员最期望的吗?”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