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会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
“三不让”承诺为职工助困、助学、助医支出专项资金30.34亿元,“三线”建设为改善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投入9.2亿元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记者郑莉)“6年来,累计支出专项救助资金30.34亿元,助困155.32万户次,助学11.21万人次,助医60.09万人次。‘三不让’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为铁路职工及其家庭构筑了一道可靠防线。”在今天召开的中国铁路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组数据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由衷赞誉。
拥有300多万会员的中国铁路工会,把竭诚为职工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三不让”承诺,着力推进生活线、文化线、卫生线这“三线”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走出了一条符合行业特点的工会帮扶和维权之路。
“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自2005年提出“三不让”承诺以来,铁路各级工会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调研、科学测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不断探索创新,使机制得到逐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覆盖广泛,运作规范,救助及时,保障有力”的目标。仅6年的时间,就有超过200万人次得到助困、助学或助医,被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称赞为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民心工程”,有效促进了铁路企业的和谐稳定。
铁路线路长、站点多,许多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对此,各级铁路工会组织不断加大“三线”建设投入,6年来,铁路运输企业投入“三线”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26亿元,其中仅工会投入就高达9.2亿元,在铁路沿线建成了1.67万个小食堂,1.52万个小浴室,4.36万间小宿舍,1.2万个文化活动室,有效改善了铁路运输一线和建设工地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一些单位工会还组织专家深入沿线为职工查体看病,开展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并为沿线工区配备了小药箱。
与此同时,铁路各级工会组织以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契机,不断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立职工诉求表达机制。截至目前,已经有95%以上的单位建立了集体合同平等协商机制,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休息休假、安全卫生、职工健康、生活福利、女职工劳动保护等重要事项均纳入集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