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国际金融危机与工会作用”话题 携手为开创两岸共同发展新愿景作贡献
“2009’海峡两岸工会论坛”在京举行
孙春兰致开幕辞

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本报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王娇萍 丁军杰 郑莉)瑞雪初晴的京城,阳光分外明媚,空气清新宜人。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2009’海峡两岸工会论坛”今天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隆重开幕。来自海峡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约400名代表围绕“国际金融危机与工会作用”的主题,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共谋更好应对挑战,进一步推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的良策。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孙春兰致开幕辞。
孙春兰介绍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并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国际金融危机与工会作用”阐述了观点和主张。她说,去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体现了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决心和诚意。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应当比以往更加积极、更加坚定地全面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研究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创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愿景作出积极贡献。
孙春兰说,两岸职工福祉的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应继续加强协调,携手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创造有利环境;经济合作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应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强劲活力;国际金融危机对广大职工权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工会工作带来不少新课题,两岸工会和劳动界有许多相同的关切,应加强共同探索和研究,广泛交流有益经验,共同维护两岸职工合法权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打造坚实基础;两岸工会和劳动界是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社会力量,应不断完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实现大交流大合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凝聚社会共识。
台湾劳工联盟总会理事长、海峡两岸劳工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侯彩凤在开幕式上致辞,对中华全国总工会多年来在推动两岸工会和职工交流中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感谢。她说,记得“2008’海峡两岸工会论坛”召开时,恰逢海协会与海基会经过协商就“通邮、通航、通商”正式签署了四项协议,一年来的事实证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给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台湾经济带来了“及时雨”。在当前两岸各界热络交流的形势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两岸工会和职工带来的挑战举办论坛,我们更应加强合作,密切交流,积极探讨应对良策,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推动密切两岸经济合作。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龙明彪在开幕式上致辞,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了两岸工会和劳动界构建制度化的交流渠道,形成全方位、大覆盖的交流格局,为稳定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的独特作用,希望两岸工会和劳动界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增进了解,凝聚共识,为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论坛安排丰富紧凑,上午进行大会发言,下午进行分会研讨,共有来自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的20多名代表先后发言,与会代表参与踊跃,共向论坛提交了60多篇论文。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交流中心会长徐振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交流中心副会长陈荣书分别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危机》和《广泛开展“共同约定行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会发言。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乔传秀等全总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开幕式。
徐振寰主持论坛开幕式。来自海峡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约400名工会工作者出席了本届论坛。其中,出席本届论坛的254名台湾工会代表来自160多个台湾工会和劳动团体,许多台湾代表是第一次来大陆,充分反映了两岸工会交往不断扩大、关系日益密切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