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人民英模】杨怀远

《工人日报》(2009年10月24日 003版)

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贾远琨 肖春飞)一位甘愿辞去“政委”职务从事平凡工作的服务员;一位挑起扁担为旅客服务,一挑就是38年的劳动模范;一位可敬、可爱、可信、可靠的“人民公仆”,他就是书写为人民服务“扁担传奇”的杨怀远。

杨怀远是安徽庐江人,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从部队复员到上海海运局,在海轮上做服务员。扫垃圾、拖地板、倒痰盂、刷厕所、送开水、铺床单……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杨怀远成了这一行的“状元”。

让杨怀远获得无数荣誉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一根根扁担。上船下船的时候,他用扁担将旅客的行李挑上挑下,义务服务。他不是挑夫,但他比挑夫还像挑夫。杨怀远的肩膀和寻常人不一样,他的肩上有两块像肉馒头一样的肉疙瘩,这是38年来挑扁担磨出来的。

在漫长的38年里,在扁担的嘎吱声中,杨怀远从计划经济挑进市场经济,从内地沿海挑到香港,从一个英俊的青年,挑到两鬓斑白。

杨怀远曾经担任民主5号轮的政委,但是出于对平凡工作的热爱,他主动辞去领导职务,甘当一名普通的服务员,用一条自制的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坚持用小扁担义务为旅客送行李。

他经常深入到条件最差的五等舱里,为孩子洗尿布,为病人洗疮口,为老人挑行李,为妇女背孩子。他30多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烦,被旅客称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朵”“哑巴的嘴巴”“瞎子的眼睛”“病人的护士”……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杨怀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杨怀远挑扁担,两头系着的大都是五谷杂粮。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携带的大件商品越来越多,比如电器等,杨怀远发现他的扁担不够用了。

上海大小商店各种商品很多,但卖扁担的却很难找到。杨怀远特地请他在南京的一位老战友专门定做了4条长1.7米可以挑90公斤到100公斤的大扁担。扁担虽重,杨怀远的心却始终充满着喜悦。在他眼里,他不仅是替旅客解决困难,他更在向境外旅客展示与世界隔绝多年的新中国的形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价值观多元化,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开始泛滥,杨怀远和他的扁担不可避免地受到嘲讽。“改革开放,不等于一定产生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之风”,这是杨怀远认定的死理,他承受着误解和压力,毅然将“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

1991年,杨怀远被调到跑香港线路的豪华大客轮。在香港航线,还需不需要扁担?杨怀远的答案是:“需要!上海至香港航线的特点是老人多、行李多,下客还得过驳,乘客太需要帮助了。”

由于服务不同,有些服务需求他从来没有接触过,都要从头学起,杨怀远甘心做徒弟的徒弟。他最担心的一件事是能不能把小扁担在这个豪华轮上挑下去?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了大吊车做不了的“空当”,于是他的小扁担派上了用场。

杨怀远自学无穷境,为了更好地为旅客服务,他开始自学广东话与英语,这个几乎没有读过书的服务员,很快掌握了英语基本会话。

有人作了统计,杨怀远在沪港客轮上的6年多时间中,挑担超过1.2万担,磨破了四五件的确良工作服。一些老人为了等待杨怀远的服务,宁肯晚一个月买票,也要坐他这艘船。

杨怀远的年纪越来越大,担子却越来越重。他说:“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变成拖拉机、起重机、大卡车,给更多的旅客帮更大的忙。”

杨怀远今年已经72岁,回顾30多年的平凡工作,虽然他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却深入人心。他工作的点点滴滴感动过无数旅客,有不少他曾经帮助过的旅客至今都还记得这个热心的“老杨”。

杨怀远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创了“扁担精神”,并因此获得全国交通战线学习毛泽东著作标兵、全国劳模、“五一”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近60项。杨怀远曾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

1995年,他出版了一部17万字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到白头》,记录了自己的服务经验和体会,教年轻同行不断探索服务规律、提高服务技艺。如今,杨怀远的事迹不仅传遍全国,而且名扬海外。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