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托起“和谐福州”
——福州市依靠工人阶级实践科学发展纪实
30年一瞬间,从“纸褙的福州城”到“海峡西岸勇挑大梁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奔跑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福州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谋求均衡、和谐、协调、稳定的发展,打造“和谐福州”。
“和谐福州”究竟依靠于谁、归功于谁,造福于谁?福州市城市管理者作出这样的解答:“和谐福州”,不仅依靠资源、资本等要素,更是依靠千千万万劳动大军力量的发挥与能量的扩张。
“和谐福州”的动力——主力军能量所在
“和谐福州”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增速。
2006年,常驻福州市的福建省六建每月完成混凝土主体结构4层,2007年,省六建创下了每月完成6.3层混凝土主体结构的“福州速度”。
2006年,中铁大桥局单个承台灌注混凝土1253立方米至少需要分两批次进行,2007年,这个局单个承台一次性灌注混凝土1253立方米,达到福建领先水平,12小时完成70米钻孔灌注桩成孔,属国内同类施工领先水平。
同样的队伍,同样的能耗,却产生不同的效能,这样的“行业速度”让人惊叹。
刘用春是省六建模板班班长。在得知自已所在班组又在劳动竞赛中领跑时,他说:“没有百日竞赛,就没有比学赶帮超,就没有‘行业速度’。”
刘用春所说的“百日竞赛”,就是福州市委、市政府为经济提速而开展的“奋战一百天,开创新局面”重点项目百日劳动竞赛活动。它是城市管理者依靠主力军作用的最好诠释,也是推进“福州速度”的关键动作之一。
重点项目百日劳动竞赛源起于2003年开展的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活动。2007年11月举行的第一届百日劳动竞赛活动有29个施工单位30个工程项目部参与,这些施工单位与其他建设者一道,为实现重点项目投资300亿元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08年10月9日启动的第二届百日劳动竞赛活动呈现出规模越来越大、交流越来越深、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在参赛施工单位工程项目部组建工会组织,在劳动竞赛中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等活动,成为最受欢迎的行动之一。
让“工人先锋号”的旗帜在施工现场高高飘扬,已成为各个施工队伍“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的竞争“标的”。虽然这样的殊荣只有少数队伍获得,但这样的“少数”却决定着“多数”的技术走向。综合分列小组前三名的队伍不仅能获得“优胜单位”、“工人先锋号”荣誉,还能得到市政府3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