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校园的“爱心午餐”
14岁的黄大宝这样形容自己上学时饿的滋味:“上课时浑身没有劲,头很重,发困,想趴在桌子上。老师提问时站起来腿特别软,说话没力气。”
黄大宝和小他两岁的弟弟黄小宝都是随父母从安徽阜南县来沈阳的,他们的爸爸靠拣拾破烂维持生活。他和弟弟在沈阳市和平区砂山四校读5年级。由于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妈妈每天给他们两个的午饭钱是2至3元,所以,中午吃不饱是经常的事。
据沈阳市教育基金会对当地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沈阳市有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5万农民工子弟在200多所中小学读书,其中40所学校的农民工子弟比较集中。在沈阳市已经出台了减免农民工子弟学杂费政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困难农民工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午餐,有的甚至吃不上午餐。父母只给“一元钱”午餐费的现象非常普遍。
农民工陈淑芝说:有时候孩子早起上学,因为没有钱,就装做忘了给孩子午饭钱,让孩子一饿就是一天。
“妈妈每天给一元钱,中午买两个馒头或一个面包,下午没等放学肚子就饿……”沈阳市皇姑区向工三校六年一班的邹阶(化名),是一名瓦工的孩子,他说这话时,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沈阳市现有120万农民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城里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主要分布在建筑工程、力工、瓦工、水暖工、卖菜等行业中。
一些农民工背井离乡携家小来到沈阳,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但孩子中午吃饭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在沈阳市一些中小学,对特殊困难家庭的农民工子弟,班主任老师主动掏钱帮孩子解决一些临时吃饭问题的案例,也为数不少,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队伍,此举只是杯水车薪,也不是长久之计。
2008年初,沈阳市总工会决定,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工会为职工必办的实事之一。
2008年春节后,沈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听取了市教育基金会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调查汇报。
当了解到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吃不上午餐时,鞠秀礼说,沈阳的振兴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还有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吃不好、吃不到午饭,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不久后,鞠秀礼在相关报告上批示,市职工爱心慈善基金会应该予以支持。
沈阳市总工会和沈阳市教育基金会经过实地查访,决定将“爱心午餐”项目,先抓试点,再逐步铺开。
首批项目在6所农民工子弟比较集中的学校开展试点。这6所学校分布在沈阳市的6个区,共有2750名困难农民工子弟就学。沈阳市总工会决定给每人每月补贴100元伙食费。
9月23日,沈阳“特困农民工就学子弟捐助爱心午餐”项目正式启动。沈阳东陵区前进街道中心小学万花分校、铁西区宁官实验学校小学部、和平区砂山街第四小学等6所小学的学生首批得到了第一年的免费午餐支助资金总计275万元。
各受助学校的“爱心午餐”目前已经全面启动。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各学校采访,见到最多的是孩子们谈到“爱心午餐”时流下的感动的眼泪。
砂山四校的一年二班班主任李静介绍说:孩子们中午在教室里吃饭,既安全又卫生。
黄大宝和黄小宝跟爸妈来沈阳10年了,他们的记忆中只是3年前吃过一次鸡肉。那天好象爸爸挣到钱了,买了一只鸡全家炖了吃。他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述说了自从有了“爱心午餐”后的喜悦:第一周就吃了4次肉,有猪肉、鸡肉,还有烤肠。
10月17日这天,记者亲眼看到黄大宝的午餐盘里盛的是大米饭,炒甘蓝,还有鸡脖子肉。
老师们介绍,黄大宝和黄小宝如今特别喜欢学校。黄小宝还当选为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
砂山四校组织学生写作文时,孩子们留下的真挚朴素的话语感人至深。
“妈妈过去常常不给我午饭钱,装做是忘了。其实我心里明白,妈妈没钱了。如今,爱心午餐给我们家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一个农民工子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