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秦亦姝 邓崎凡
12个人的一线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得28项国家专利,获得企业资金支持超1000万……7月5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安徽铜陵。在铜陵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铜业分公司的厂区,记者见到了带领获得超千万元企业资金支持的有色金属火法冶炼技能大师——金泽志。
“我们的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现有核心成员12人,涵盖了冶炼、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一线职工。”金泽志表示,在企业中,工作室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攻克生产中的难题、推动技术革新以及培育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获得了来自企业的上千万元资金支持。
12人的一线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何能获得企业上千万元的资金支持?记者带着问题走进了金泽志的“大师工作室”。
工作室不到50平方米的房间内,一台半人高的检测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工作室历经两年时间研发的‘铜冶炼过程关键成分在线检测设备’,能实现铜冶炼过程多个工艺关键点的快速多元素成分检测。”金泽志向记者介绍。
“过去我们所有的检测都需要人工取样、送检,整个过程在2小时以上。我们研发的检测设备能将检测的时间缩短到300秒以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他说。
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绿色智造与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金泽志带领团队聚焦智能化与绿色化,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
铜冶炼属于传统工业,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在炼铜过程中经常有大量烟气排放,资源损耗率较高、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也不好。针对这一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金泽志带领团队不断攻关,创新设计了“吹炼炉对开式环集烟罩”和“回转式阳极炉集烟罩”。
“这两种密封烟罩平均每小时能减少8万立方米的烟气排放量,大大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帮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2019年以后,我国新建的冶炼厂和后来改建的冶炼厂,基本都采用了我们研发的这两种密封烟罩。”金泽志说。
此外,金泽志的工作室还研发了“智能化渣缓冷控制技术”,开创了国内矿铜冶炼的渣缓冷工艺全系统智能化控制的实用先例,填补了国内的一项技术空白,这项技术也获得了企业超过9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近年来,金泽志的工作室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8项,累计培养首席技师1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7人、技师20余人、高级技工超100人,每年为企业节约、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3000万元。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