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闪亮如你·2025年“最美职工”|胡喜平:为高产广适奋“豆”三十年

来源:中工网
2025-07-04 08:51

中工网记者 尹文卓

“能种千里麦,不种百里豆”,这句话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长胡喜平口中说出时,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它形象地道出了大豆品种对地域微气候的苛刻要求——相较于小麦品种可在千里之广的土地上恣意生长,同一个大豆品种的种植范围可能仅有百里的狭长地带。

阳光掠过胡喜平手中的豆子,映照出中国大豆产业的现实: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但本土大豆亩产量比发达国家低100公斤,致使我国每年85%的豆子依赖进口,如若单靠本土产能,需要8亿亩耕地才能填上缺口——这100公斤的鸿沟,事关粮食安全,也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更是像胡喜平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心头的痛。为了消除这道鸿沟,他在探索大豆高产广适的路上追赶了30年。

自毕业进入以“合丰25”闻名的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后,胡喜平便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夜夜挑灯苦读至十点,啃透了大豆泰斗王金陵的巨著,密密麻麻的笔记中,一笔一划都是对大豆高产、优质、耐密、抗病、广适性的期待。

大豆组合的成功率只有1%~2%。可以说,选育优良豆种的日子里,胡喜平每天都在和概率较劲。他将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扩大系谱分析;他在实验室与田间构筑起“双重战场”——白天在泥地里为上千个杂交组合套袋授粉,夜晚在显微镜下比对基因图谱。

由于大豆是闭花授粉,胡喜平和他的团队必须赶在豆花绽放之前,将选取的优质母本与父本进行杂交——这是项技术活,颇为考验技术人员的体力和眼力:大豆花只有6毫米,柱头更是比一根头发丝粗不了多少,人工授粉时要使用镊子去除母本的萼片和花瓣,再将优质的父本与之杂交,力度稍微大点,娇小的豆花就死了。有时植株太矮,胡喜平和同事还得趴在地上完成。炎炎烈日下,胡喜平团队一天要完成500株授粉的量。团队常常清晨就下到地里,但还没感受到太阳的温度,衣服就已被露水打湿。

为了育出经典品种,胡喜平经常和助手乘坐颠簸的三轮车前往偏远的试验地。有一次进行杂交实验时突降大雨,浇得他们透心凉。两人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好几公里回到单位,已经成了泥人。单位没有浴室,他们就到卫生间,一人接了一盆凉水浇在头上,冲掉沾在身上和脚上的泥,简单清理后又迅速投入工作。

7年攻关,5代杂交,2000多个日夜的田间观察,平均一个星期穿烂一双雨靴……“龙垦3092”终于在2021年测产成功:实收302公斤!这个数字比黑龙江平均亩产高出100多公斤。

“‘龙垦3092’就是在那样条件下设计诞生的。”忆及主持培育“三好学生”“龙垦3092”的过程,胡喜平眼中仍有骄傲的光芒闪烁,为了这份事业,他甚至曾个人垫付高达25万元的科研经费。

“热爱就不觉得苦,有信念就能坚持下来。”胡喜平这句话,轻描淡写地道出了他经年累月扎根田间的原动力。他的脉搏始终与豆田同频。每次出差归来,他不是先回家,而是直奔豆地,只因“想念”,只为“看看它们长成啥样了”——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驱动着他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脚步。

胡喜平说,虽然国产大豆的平均亩产量已经大幅提高,但与国外的差距依旧不小。为此,他另辟蹊径,带领团队攻关功能性大豆:高油酸大豆预防心脏病,高乳铁蛋白大豆增强免疫力。“未来的大豆,不仅是粮食,更是‘健康豆’。”

北大荒的四月,莺飞草长,阳光倾泻而下抚过整齐碧绿的豆田。豆苗舒展着枝叶,仿佛正在聆听这位与它们同呼吸三十载的“老农”最深沉的期盼。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