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第71集团军某旅从实战角度引导官兵成为"会思考的子弹"

来源:解放军报
2024-05-28 11:16

原标题:当一颗“会思考的子弹”(主题)

——第71集团军某旅开展实战化训练的观察与思考(副题)

解放军报记者 孔鹏鹏 通讯员 王一彬

训练池中,几个身影在水下若隐若现,时而静立手语,时而疾速突击。

一串串气泡不时冒出水面,打破平静又归于平静,“从这里走向战场”几个红色大字倒映水中。

夏日,记者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恰逢该旅组织潜水骨干集训。一轮训练刚结束,首席潜水教练员、三级军士长金华进带领参训队员,在训练池边展开复盘。大家结合练兵实践,围绕基础课目的实战化应用各抒己见。

“如果水下能见度低,这个队形不是最佳选择!”

“一旦遇到涌流,是就地分散还是先行隐蔽?”

……

金华进边听边记,根据战友们的研讨成果制订改进措施,为下一次训练找准方向。

在总结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这些潜水骨干主动思考、善于总结的表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该旅领导形象地概括为:一名优秀的士兵,应当像一颗“会思考的子弹”。

“思考力也是战斗力。实战化训练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积和弹药消耗,只有引导官兵在训练中思考打仗、在训练场研究战场,才能以最少的训练资源换取最大的训练效益。”谈及这一话题,这名领导道出一段往事。

那年盛夏,该旅某分队官兵奉命潜入某陌生海域,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令官兵没想到的是,水面看起来风平浪静,水下却是暗流涌动,能见度极低。面对复杂情况,几名平时专业基础过硬的训练尖子都有些慌乱,战术动作走形变样,队伍被涌流冲散,只得紧急上浮。

“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军队的装备,更取决于军人的头脑。只有平时善于思考、苦练精训,战时才能以变应变、应对自如。”议战议训会上,该旅一名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平时预案思考得更多一些、应对之策准备得更完善一些,类似突发情况是不是可以处理得更从容?

此后,该旅掀起一场关于实战化训练的“头脑风暴”,组织开展“实战化之我见”“战场上,我能不能打得赢”等讨论交流活动,并将官兵对实战化训练的思考和探索,化为一个个训练中的常见“细节”。

记者对“细节”的直观感受,首先来自水温。潜水骨干训练间隙,记者踩着湿漉漉的地面走到训练池边,伸手一探,发现水是冰凉的。

“对水下作业的官兵而言,抗低温本身就是一种战斗力。”金华进告诉记者,开放水域的水温越往下越低。前些年组织海训时,一些官兵到了水下就冻得受不了,上岸后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因此,平时组织训练,除泳姿动作等最基础的课目提供常温水训练外,其他时间训练池里都是凉水。

站在训练池边,金华进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细数这几年潜水训练的变化——

自由泳姿“不自由”:教练员一边观察参训官兵战术动作,一边在行进路线上设置障碍、制造“人工涌浪”,提升官兵水下适应能力。

日间深潜“摸黑练”:白天深潜训练时,教练员会不定时将潜水训练中心所有灯关掉,有时甚至让官兵在潜水镜上蒙一块遮光布,锻炼官兵适应训练节奏转换的能力。

水温切换“无规律”:为训练池加装变温系统,官兵在常温条件下完成基础课目训练后,随即转入水下低温条件展开训练,增强对低温水域的适应能力。

……

“锻造一颗子弹只需摁下生产线的开关,但培养一颗‘会思考的子弹’,则是一个漫长的能力生成过程。”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从新兵下连、新干部任职开始,便注重培养官兵的思考能力,要求各级常态养成从实战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

组织“训练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官兵在平时训练中大胆开展“小革新”“小发明”,不仅研究改进“有形”的工具设备,更探索创新“无形”的战法训法;

区分不同专业常态开展“头脑风暴”,组织训练骨干预想实战化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自主选择课题展开研究攻关,拟定应对方案后试点验证;

利用大项演训、执行重大任务等时机,组织各要素人员从专业角度提建议、想对策,通过集中研讨等方式,专题研究论证可行性。

夜训一直是该旅重点训练内容,由于队形分散及隐蔽性要求,小队之间通联一度成为困扰官兵的难题。去年,几名年轻战士总结训练经验,提炼出“微光”“易操控”“便携”等关键词,对大量灯光数据进行对比后,向营长提出建议:将节日装饰常用的拇指灯进行改造后用于夜训。官兵试用后发现,拇指灯不仅实现了夜间隐蔽通联,还有效解决了夜间识图、瞄准镜补光等夜训难题。

激烈的讨论、紧张的训练、细致的复盘……采访中,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记者脑海:当一颗“会思考的子弹”固然重要,但在“远去了鼓角铮鸣”的和平年代,如何保持“在打仗中学习打仗”的优良传统?

在该旅“军事训练模范红四连”学习室内,几名干部骨干围坐电脑前,反复观看一段国外某场局部战争的资料视频。“啪”的一声,一名干部摁下暂停键。

“你们看,这支队伍吃了大路行军的亏。对手利用无人机发起突袭,他们根本来不及疏散……”随后,这名干部将“野外行军尽量借助树林隐蔽,规避无人机空中打击”写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走出连队学习室,抬眼望去,一组英模雕像群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环绕雕像群的,是该旅旅史长廊。记者漫步其中,一张张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简介,生动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打仗中学习打仗的奋斗历程。

记者不由得心生感慨:从炮火硝烟中一路走来,今天的官兵以实际行动赓续优良传统,将视线投向未来可能面对的战场,主动思考胜战法则并为我所用。

该连连长介绍,近年来,他们常态组织官兵学习经典战例、研究局部战争的战术战法,并将官兵提出的意见建议纳入连队《战术经验手册》;适应作战需求变化,将拇指灯、迷彩油、枪支保养附件等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加入战术突击背包,不断提升官兵战场适应能力。

结束采访,离开营区的路上,一队官兵正全副武装展开体能强化训练。听着铿锵的足音,记者脑海里又浮现出该旅潜水训练中心墙上那几个鲜红大字:从这里走向战场。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