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丨哐当哐当……走,坐着火车插秧去!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5-27 15:51

原标题:哐当哐当……走,坐着火车插秧去!

坐着火车去插秧是什么体验?

三江平原的插秧客们有答案。

随着汽笛声响起,K5161次插秧专列从黑龙江省绥化站缓缓驶出,奔向三江平原的各主要农场。

今年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插秧专列的第25个年头,已有近190万人次搭乘专列。每年,在完成自家农田的播种后,不少农民会选择去三江平原务工。坐着火车去插秧,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畅通春耕的列车

“在绥化火车站前广场,插秧客们排起了长队,绥化火车站客运值班主任赵业胜向记者介绍起插秧客,就像在介绍老朋友。“这里很多插秧客都是老面孔,插秧专列开行了多少年,他们就坐了多少年,每年一见面都能聊好久。”作为插秧专列的发起人之一,赵业胜参与了25年插秧专列的服务工作。

“每年春耕季节都有大批的务工人员涌向三江平原,车上人乌泱乌泱的,都没下脚地方,就这样还有很多人买不到票呢,所以我们就向上申请了开通插秧专列。”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春耕季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水稻备耕、插秧,插秧客打工20多天,就可收入近万元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收入之一。2000年开始,为服务务工人员出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首趟“插秧专列”。

一年一度的聚会

54岁的列车长王涛熟络地跟乘客们打着招呼,“一年一度的列车开行就像家人聚会,亲切得很”。在插秧专列上工作15年,王涛见证了农民出行的变化。“平时,开往三江平原的列车比较少。专门开行的插秧专列不仅能提供充足的运力,停靠站点还覆盖了各主要农场。”王涛说。

“不仅是空调车,还设置了卧铺,运行速度也比以前的列车提高了近一倍,可真是‘舒舒服服睡一觉就到目的地’!”乘客杨伟林今年50岁了,这也是他第十次乘坐插秧专列。

地板上一个铺满稻壳的塑料桶引人注意,杨伟林将表层的稻壳拨开后,大半桶鹅蛋露了出来。“工友们会分享家乡的美食,这次我带了一些鲜鹅蛋给大伙尝尝。”杨伟林说。

旧装换新颜

十几年前的插秧客,都是穿着迷彩服,背着大包裹,带着农用工具,每一次插秧之旅,更像是一场迁徙。这些年,最显著的是人的变化。插秧客们装扮换新颜,行李轻盈,笑容洋溢于面庞。

来自绥化市青冈县的李长明和同村的六名乡亲每年都到建三江务农,育苗、挑苗、插秧、开插秧机,各个工种都能干。“现在都是机械时代,你会开插秧机,就更吃香,不愁找不着活。”李长明满脸笑意地说。25年间,插秧作业从昔日的人工作业迈进了现代化的机械时代,插秧专列也迎来了它的升级换代。从最初的拥挤不堪、条件简陋,到现在车辆增多、空间宽敞、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乘坐体验今非昔比。唯一不变的是,它还是那个连接起家乡和工作地的“淘金列车”“致富列车”。

想乘客所需

“这家农场我去过好几次了,负责人特别热情”“他们家的水田多,能干大半个月”……11号车厢里,乘客们一边讨论,一边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车厢里张贴的用工信息表。

“为了帮助乘客匹配适合的工作,我们会提前收集用工种类、农场信息、联系方式等,制作成用工信息表张贴在车上。”乘务员赵勇说,“每趟列车开行前都会有种植大户向我们提供用工信息,我们审核后再动态提供给乘客。”

“要把乘客的需求想到前面。”乘务员罗艳艳说,便民服务箱里还准备了编织袋、充电宝、手电筒等日常用品,随时为有需要的乘客免费提供。

把技能讲堂搬到车上

“我们经常联合学校、医院等单位为插秧农民送去新知识新技能。”王涛说。

“同一时间里,这两片秧苗为啥一个又高又壮,一个又矮又黄呢?那是因为在插秧或移植时,温度、深度和密度造成了不同影响……”车厢内,乘客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曲斌的课程。

除了农业知识课堂,今年的列车还布置了“医护服务”主题车厢。“大家遇到轻度腰扭伤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先冷敷后热敷的方法……”主题车厢里,乘务员郭芳讲解着一些常用医护知识。

今年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哈尔滨市周边预计有4万名农民工乘火车赴三江平原插秧。铁路部门将根据客流情况,采取“一日一图”动态调整运力,通过增开列车、加挂车厢、延长专列开行时间等措施,满足春耕生产人员出行需求。

不只有插秧专列,作为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每天仍保留开行几十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2个省(区、市),经停600多个车站,途经吉林延边、内蒙古东部、湘西地区、云贵地区、大凉山地区、南疆地区等地。

山里的“专属校车”

见证着大凉山孩子们求学圆梦、改变人生,返于攀枝花至普雄间的5633/5634次列车是名副其实的“校车”。按照“早进城、晚出城、两头不摸黑”的原则调整列车停点,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同时,该列车常年坚持不涨价,最高票价25.5元,最低票价仅需2元,成为沿线群众外出、求学、探亲的不二选择,是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公交车”。

在喜德、新凉等学校较为集中的车站,司机会在接近车站时多鸣笛,让学生们知道铁路“校车”来了,时间久了,这也变成了机车司机和沿线学生约定俗成的“小默契”。

“每次快到站的时候,开公益性‘慢火车’的叔叔们都会鸣一声长笛,提醒我们列车要进站了。”就读于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的初二学生吉吉瓦尔高兴地说道。

羊群也能坐火车

据了解,羊群乘坐的是行驶在成昆铁路的公益性“慢火车”,最高票价25.5元,最低票价仅需2元,多年未曾涨价。

铁路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常5633/34次乘车旅客由95%的彝族旅客、5%的汉族旅客和铁路沿线职工组成。

有时,彝族旅客还会携带一些家禽贩卖和自家土特产走亲访友。为满足当地老乡需求,列车专门设置了一节家禽牲畜车厢,由放行李的车厢改装而成,里面十分宽敞。

通常情况下,在猪、羊等牲畜上车后,工作人员会将它们移至这节专门的车厢内,实现人畜分离,并在车厢内设置牲畜排泄沟,以防止污染车厢。

有网友问:羊儿是买站票、坐票还是托运票?

答案是:羊儿不用买票,只需主人买票。

一元慢火车载“大筐队”进城

在河北承德的山村地区,有一支坐火车进城卖水果的队伍,火车上,他们通常带着几十乃至上百斤的大筐水果,也因此被当地乡亲和列车员称为“大筐队”。

从兴隆县至承德,这趟列车途经12个车站,其中南湾子、新杖子、西大庙、上板城等地,是承德水果蔬菜的主产区,也是“大筐队”上车的主要站点。每到夏秋丰收期,“大筐队”坐火车进城就到了高峰期,一趟车上的果农能达到上百人,应季水果卖完接着卖存储水果,火车上的“大筐队”一年四季不间断。

从兴隆县始发,6433次列车全程运行101公里,设置三节车厢,最低票价1元,26年不调价。为了方便果农带着大筐山货上车,列车拆掉了传统火车上的坐席,安装成了货架,增加了放大筐的空间。

慢火车成“旅游专列”

“五一”假期期间,淄博至泰安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备受游客青睐,成为众多游客在节假日期间体验短途休闲游的热门选择之一。

这趟列车以其独特的“慢”节奏和沿途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让他们能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悠闲的慢生活。

流量加持之下,7053次公益“慢火车”更为忙碌。来自淄博车务段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年多时间内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游客来到淄博打卡后,下一站往往是一大早坐上7053次列车到泰安爬泰山。而那些在泰安旅游的游客,也经常乘坐“7054”到淄博,感受一下这个鲁中城市的温暖与热情。

(综合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人民日报、西南铁路、潮新闻、新京报、齐鲁壹点等)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