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机器人如何更智能?行业发展如何有“源头活水”?节卡机器人“炫技”背后瞄准未来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5-26 08:37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原标题:机器人如何更智能?行业发展如何有“源头活水”?节卡机器人“炫技”背后瞄准未来

喝个咖啡、按个摩,还能写写毛笔字……这样的机器人工厂你见过吗?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发展,机器人的形态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改变着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勾勒出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5月24日上午,《工人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了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机器人”)展厅内,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竞相“炫技”。智能无人咖啡机、智慧AI食堂、中医AI智能按摩理疗等生活场景中,都可以看到节卡机器人的身影。

解放双手,点亮智慧火花

在节卡机器人展厅内,记者看到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训练”拟人态双臂机器人。工程师身上穿戴了可采集数据的手套和臂环,随着工程师手部动作变化,面前的双臂机器人也在跟着做相同的动作。通过这样反复训练机器人,使它实现基于数据分析后进行自我决策,完成物品抓取和搬运的动作。

节卡机器人常务副总裁常莉向记者介绍:“该形态的产品正是当前广为关注的人形机器人的雏形。手臂关节和智能感知是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点,而协作机器人在该类技术上有着很高的复用价值,拟人形机器人可充分利用协作机器人一体化关节设计和感知开发(视觉和力控)技术,实现灵活、自主的手部动作。”

节卡机器人建立了从产品、应用到市场的闭环、循环,完成了机器人上下料、锁付、取放、搬运、码垛、打磨、焊接等数百个应用场景的落地实践,为客户解决机器人应用“最后一公里”。节卡机器人赋能客户高效生产,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成为全球柔性智能机器人行业头部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保温杯、到全国首家AI食堂,再到汽车“大厂”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以及天眼“刷锅”,节卡机器人人以创新为动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技术成果到市场端的转化,快速成长的节卡机器人,是上海乃至中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常莉表示, 这些机器人产品体现出协作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和人机交互性。这些内在的技术逻辑,在实际场景中,通过拖拽和点位示教可以完成机器人操控,降低使用门槛,真正可以解放一线工人的双手,让人去做到更有价值和创造力的工作。

创新为引,点燃新质生产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创新,需要“立新”。在持续性的创新发展中,节卡机器人不断从市场中汲取创新“灵感”,实现机器人本体、行业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的多维赋能,真正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受益于诸多新技术的创新驱动,机器人日益智能化、柔性化。从助力诊疗的医疗机器人到商超酒店的导航机器人,从居家服务的服务机器人到辅助教学的教育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进入生产、生活场景中。现在,机器人不仅是制造业生力军,也是服务业的“小助手”。

机器人作为创新变革的前沿领域,有着发展必然性。由于机器人产品覆盖了从零部件、整机到系统集成、检验检测的全链条,在多个生产制造关键环节能够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中国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节卡机器人等高质量品牌正为千行百业提供强劲的新动能,在工业领域的刚性需求度及消费、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日趋提升。在此背景下,去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机器人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年12月,节卡机器人凭借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产品技术实力与创新动力,获得首批上海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

常莉告诉记者:“机器人正在成为中国品牌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上海是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城市,协作机器人因其安全易用、智能灵活等特性,能够将人的智慧和机器人的效能有机组合起来,在推动汽车、3C电子、精密制造等工业领域智造升级的同时,也作为教具赋能教育领域人才建设,推动产业端到人才端的双向反哺与循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白至洁)

责任编辑:柳阳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