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粤产电影上映潮 深度广度齐突破

来源:羊城晚报
2024-05-25 10:37

原标题:粤产电影上映潮 深度广度齐突破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近来,一批粤产电影集中定档或上映。它们题材多元,手法创新,在业界和影迷间引发不小反响。5月24日,由黄轩和柳岩主演的《来福大酒店》在广州举行全国首场路演,影片的质量之高赢得了广州观众的一致叫好,更将这股“粤产电影上映潮”推向了高潮。

讲述300年前中法文化互鉴的《康熙与路易十四》,再现烽火中岭南教育火种延续的《同学们》,两部岭南出品的纪录电影均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让历史生动呈现。聚焦临终关怀题材的纪录片《最后的,最初的》,围绕一家坐落在医院对面的病友旅馆展开故事的剧情片《来福大酒店》,两部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电影则发扬了广东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基因。此外,改编自广东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真实成长经历的故事片《我,就是风!》定档5月28日,以广州天才画家陈元璞励志人生为线索的纪录片《无音之乐》定档6月1日……粤产电影正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突破自我。

《来福大酒店》:黄轩柳岩首搭,观众笑中带泪

来自广东省重点影片项目库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来福大酒店》,因“黄轩柳岩首搭挑战现实主义题材”的卖点而深受市场关注。影片由韩三平监制,刘博文执导,姚冠辰、刘博文编剧,黄轩、柳岩领衔主演,刘洋、张哲华主演,将于6月8日上映。5月24日,影片导演刘博文,演员黄轩、柳岩、张哲华来到首场路演站广州,亮相广东电影推介会,与首批观众见面。

《来福大酒店》围绕着一家可以陪看病、替取药、帮问诊的小旅馆“来福大酒店”展开,讲述了一群陌生人彼此帮扶、互相取暖,最终成为“一家人”的治愈故事。黄轩化身刚出狱的“社会哥”,遇到泼辣不好惹的“老板娘”柳岩,从未合作过的两人碰撞出的火花令人惊喜。电影里,两人扮演的角色从各怀鬼胎到敞开心扉,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决定一起面对困难。

除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的互动值得一看,“来福大酒店”里病友们的日常生活也令人动容。片名中的“来福”二字是对每位客人都能早日痊愈回归正常生活的美好祝愿,谈不上豪华的小旅馆却取名“大酒店”也传达出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难得的是,柳岩饰演的“老板娘”马小琳聘用包括黄轩饰演的李清让在内的几名刑满释放人员,表面是为了省工资,实际上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关爱。在广州放映场,不少观众都感受到了该片让人“笑中带泪”的魅力,并对片中普通人相互搀扶面对人生困境的种种细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创说幕后】

刘博文:余生遥遥,请多笑笑

(《来福大酒店》导演,编剧)

我是一名“9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经历生老病死。我发现,在很多大城市的重点医院周边,都会有“来福大酒店”这样的“病友之家”,那里对于病友来说是充满希望的地方。我想,我要把这样一个真实的题材做成一个故事。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感悟到,其实人在面对死亡时,能做到的就是把握当下的每一分,笑着面对接下来的每一秒。这种感悟,也是我想通过电影传达给大家的温暖。

时间总在向前走,人生难免有遗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的明天。可以常常对自己笑一笑,鼓励和肯定一下自己。余生遥遥,请多笑笑!

黄轩:在电影之外做更多事

(《来福大酒店》领衔主演,李清让扮演者)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故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因为各自的病痛,在一起共度艰难的时刻。

我饰演的三清哥(注:本名李清让,外号李三清),他的那种内外反差是非常有意思的。另外,他跟片中的两个兄弟、跟马小琳、跟“来福大酒店”里的老人们之间的情感也很微妙。他们没有血缘,但我们能看到他们之间那种比亲情更有温度的情感,那很让我感动。

我从小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他们也都是在我的陪伴下离开这个世界的。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其实很想跟他们交流如何看待疾病和死亡,但我当时不敢说。他们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想,我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就在拍这部电影的中途,我跟我的团队决定做一个小小的基金,用来疗护那些临终的患者。这个基金叫“36度”,因为健康的人体温是36度。我觉得它也代表着深度、广度、宽度,以及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维度。

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契机,也是它带给我的力量。

《康熙与路易十四》:再现300年前中法交流佳话

5月23日晚,“首映在广州”之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全国首映礼在广州举办。这部中法合拍的纪录电影为献礼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而作,着眼于“中法故事、国际表达”,由中法专业电影团队分别在两国取景拍摄。影片目前已在全国公映。

《康熙与路易十四》描绘了一幅中法交流的美好画卷,呈现了300多年前因为路易十四和康熙两位君主的推动,中法两国在科技、商贸、思想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当时,康熙与路易十四惺惺相惜,神交数十年,他们互派使臣、互赠礼物,推动了中法两国在多方面的交流互鉴。可惜两人终未谋面,而这一历史遗憾在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中得以弥补。影片在大量史料的支撑下,还原了两位君主的交往细节,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了这段中法文明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历史佳话。

影片所展示的两位君主的传奇故事真实且浪漫,而广州正是这段浪漫之遇的桥梁。300多年前,正是法国第一艘抵达广州的船“安菲特利特号”,开启了中法之间的科技、商贸与文化交流。从那时起,广州已成为两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因此,影片在广州举办全国首映礼,别具意义。

影片具有文献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特点,多维度讲述了中法经贸、文化、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片中,白晋、黄嘉略、南怀仁、伏尔泰、雨果、孟德斯鸠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据悉,拍摄期间,剧组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的支持。《圣祖算草》等珍贵文物首次公开展示,路易十四亲笔信等近百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片中悉数呈现。

本月12日,《康熙与路易十四》作为第十届法国中国电影节首部放映影片亮相巴黎,完成了影片的全球首秀,反响热烈。

【主创说幕后】

赵子络:我不能模仿陈道明

(《康熙与路易十三》情景还原演员,康熙扮演者)

作为一名演员,能饰演康熙当然是非常荣幸的。最初接到邀请的时候,我很兴奋,但也很有压力。以前我拍了不少古装戏,玄幻类的比较多,但康熙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在演绎上必须更“落地”一些。为此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视频,包括陈道明老师主演的《康熙王朝》,从中吸取了一些经验,但我知道自己肯定不能去模仿他。

作为一名帝王,康熙自然不会太喜怒形于色。但根据这部电影的内容,我抓了一个点,那就是康熙对数学、地理以及一些新奇物品的喜爱,我把这个点进行了放大。

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广东。印象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近年来发展不错,最近我看了《九龙城寨之围城》,很有老港片的味道,我觉得很不错。

徐斌:就像上了几年历史课

(《康熙与路易十四》制片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总监)

纪录电影展现的是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切入。我们选择元首外交,可以说是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藏”在两国的权威博物馆里,需要进行大量调研,但假若我们选择拍摄民间商贸交往,前期的工作可能会轻松很多。

作为主创,我们每个人都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说实话,拍摄之前我们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不熟悉,但拍完以后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就好比我们用几年的时间上了一堂历史课,然后把历史课的内容以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影片在法国展映的时候,很多观众看完了都不愿离去,他们很愿意跟我们交流。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兴奋和惊喜,就像我们最初接触这个题材一样,显然过去他们也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他们会问:这是真的吗?我们说:当然,这可是纪录电影!

外籍演员多,是这部电影的特点。而且我们需要把在中国的拍摄和法国的拍摄整合起来,在调度上也确实工作量巨大。不过,效果也很好。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扮演两国君主的演员特立斯坦·罗宾和赵子络,他们都是非常年轻非常帅的小伙子,罗宾还是个中国功夫迷!

《同学们》:重睹抗日硝烟中岭南教育火种延续

粤产纪录电影《同学们》近日亮相广东优秀电影观影推介会。该片全方位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为延续教育火种,于滚滚硝烟中历经艰辛辗转至粤北、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故事。影片将于近期上映。

片中,人们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拓者之一王亚南将《资本论》首次带入课堂教学,“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志立志让农民免受饥荒之苦,家境优越的“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不顾劝阻毅然奔赴粤北,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排除万难坚持天文观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在战火中保存图书并坚持开放阅览,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传世之作……一批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当时粤北的学术研究气氛和成果令人瞩目。

在拍摄和制作中,《同学们》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史实材料为剧本基础,采用剧情式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历史。影片在韶关、云浮、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实景拍摄当年受抗战影响的华南学校旧址及各校现状,并对当年的亲历者或其家人进行专访。影片还得到广东省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主创说幕后】

曹劲:先看电影,再去历史的现场

(《同学们》史学顾问、广东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从2019年6月开始,我们团队几乎把几年的时间和心血都投入在还原这段历史上,包括搜寻史料、探访甚至抢救和修缮当年的抗战办学旧址。

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也能去粤北古道看一看当年的办学旧址。电影只有短短的90分钟,但真实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在历史的现场,我们也许会有更加深刻、更加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的,最初的》:陪伴者与临终者的彼此陪伴

“首映在广州”之纪录电影《最后的,最初的》首映礼近日在广州举行,影片导演罗率和部分主创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

《最后的,最初的》是国内首部聚焦临终关怀题材的纪录电影,讲述广州几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故事。他们在面临与死亡困惑相关的人生困境时,走近临终关怀工作,在陪伴临终者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面对死亡,更懂得了陪伴的真正含义。“陪伴者”和“临终者”互相陪伴、双向成长,最终完成与生命及死亡的和解。

【主创说幕后】

江文勇:陪伴过最年轻的临终者才36岁

(《最后的,最初的》片中人物,临终关怀志愿者)

这部电影是7年前开始拍的。今天看完电影,仿佛所有的回忆都被唤醒了。很奇怪,片子里很多我陪伴老人的细节,我都还记得,但当时我跟妈妈说的那些话却全都忘了(注:江文勇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在片中亦有出镜)。

我已经不记得我陪伴的人中,第一位离开的是谁了,甚至也不记得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但我记得最年轻的一位才36岁,因为车祸而被送到医院。当时医院跟他父亲说,你儿子可能熬不过两个星期了,于是他父亲帮他准备了寿衣,我也去陪了他两次。最后,他足足在医院撑了半年。我觉得他很不愿意走,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事情没办法放下。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他。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