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以多种举措激活乡村人才引擎

来源:农民日报
2024-05-25 07:59

原标题:以多种举措激活乡村人才引擎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只有激活乡村的人才资源,才能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才流失等问题,如何激活乡村的人才引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优化政策,确保人才“引得来”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一是明确引进目标。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才结构等因素,确定引进的重点领域和人才类型。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涵盖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确保引进人才的生活质量,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稳定感。为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场地和专业指导等支持,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乡村的发展成果和美好前景,展示引进人才在乡村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潜力和机会,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关注和参与。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职业发展激励。为乡村人才设定明确的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看到在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各类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荣誉和表彰激励。设立乡村人才贡献奖、科技创新奖等荣誉奖项,对在乡村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且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优先获得项目开发、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参与和决策激励。鼓励乡村人才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规划、项目决策等过程,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重视乡村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和需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机制,确保人才“沉得下”

如何让城市优秀人才、优势资源有效下沉,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关键在于拓宽下沉渠道和搭建用才平台,鼓励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常态化、组团式下沉乡村一线,让他们在乡村这片热土上实现自我价值。

实施“柔性引才”策略。一是建立兼职与顾问制度。城市人才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担任乡村振兴兼职顾问,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乡村建设“把脉问诊”,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这种方式既可以确保人才资源有效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又可以避免对人才原单位造成负担。二是组织短期服务与交流。组织专家学者到乡村送服务、送技能,如开展专题培训、技术指导等,这种短期、集中的服务方式,可以迅速找准症结,破解难题。三是创建乡村驿站或工作基地。做强人才驿站,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前来驻点工作,为乡村振兴引入“智慧大脑”,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各类人才下沉乡村有渠道、有平台,推动各类人才、项目、资源下沉乡村。

激励更多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一是锁定回引对象。建立驻外工作站,加强与在外人才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发布公众号文章、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家乡的发展需求、招商引才政策及产业项目规划,吸引和鼓励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反哺故土,打造既熟悉本土环境又具备带动能力的本土人才队伍。二是创新回流模式。持续实施定培计划,结合三支一扶、志愿者、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更多本土人才学成返乡服务,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效人才支撑。三是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乡村创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方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

强化管理,确保人才“留得住”

重视人才引进与下沉的同时,乡村地区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创造珍惜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管理上做文章,在人才服务上花心思,培养尊才、爱才、留才意识。

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评价机制,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和岗位特点,制定科学的人才认定评价标准,包括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等,建立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二是建立人才分类培养机制。积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培养产业发展人才、基层善治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完善符合乡村人才特点的分类培养机制,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加强人才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人才数据进行整合共享、深度利用,形成运维规范、信息敏锐的乡村人才管理体系,让乡村产业与人才实现智能匹配、精准对接。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全面的人才服务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全面的人才服务网络,围绕乡村人才的需求,提供政策咨询、培训指导、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让乡村人才能够便捷地获得所需服务,推行“互联网+人才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咨询、申报、审批等服务功能。三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乡村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例如,针对青年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针对乡村教育人才,提供教育资源、教学培训等支持。

张敏,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