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理性看待学历提升、专业选取和个人发展路径

“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选择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5-25 03:44

原标题:理性看待学历提升、专业选取和个人发展路径(引题)

“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选择(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目前,各高校录取公示2024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选择。所谓“逆向考研”,是指“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报考非“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考研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理性看待学历提升、专业选取和个人发展。教育界专家认为,这一趋势与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的深层次变化相关,显示出考生更加理性,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也有裨益。

学校选择更加理性

当下,不少大三学生已经开始规划2025年的考研,在西安某211高校读经管类专业的大三学生吴恒(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吴恒在将目标暂定为西安某“双非”院校。“我了解了一下,这所‘双非’院校经管类专业较好,学校的环境也可以,关键是就业情况也还算不错。”由于外语成绩一般,专业课也并不突出,吴恒并不敢填报其它城市的知名高校,对本校能否考上也存在疑虑。

吴恒告诉记者,有如此这样想法的并不是个例。“这两年通过大量师兄师姐的考研案例,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考研学校更理性了,扎堆考名校、扎堆跨考某几个专业的情况比以前要少很多。”

小严在武汉某知名大学读外语专业。她在去年报考了上海某“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近期已经通过了该学校的面试。对于“逆向考研”的选择,她表示:“我老家在无锡,距离上海不远,而且上海外贸相关的工作机会更多,这个语种的就业机会也多一些。”

不只是院校选择更加理性,考研热也在呈现降温态势。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比2023年的人数474万人减少36万人,这也是近9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考虑“专业优先”

记者了解到,很多考生选择“逆向考研”是为了求稳“上岸”。正在北京某211高校读大三的李丹(化名)表示,看到一些学长为了追求名校“二战”甚至“三战”,但却发现每年的分数线越来越高,面试竞争也十分激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少学生选择学校更加务实。“我觉得‘卷’名校需要实力,认清自己的实力很重要。京内也有我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双非’院校,所以我现在也在考虑中。”

许多学生在选取考验目标院校时,会对本专业前景、院校地理位置以及就业机会等综合考量,而不只是冲着名校牌子。记者了解到,一些“双非”院校虽然整体办学实力比不上知名高校,但在某些专业上并不逊色,“专业优先”也就成为毕业生考研时的首选。对此,北京某“双非”院校的教师对记者表示,由于该校的园林专业、建筑专业较强,因此愿意报考这些专业的重点大学学生越来越多,最终录取人数能占到10%左右。

此外,部分“双一流”考生因初试分数不足或者面试不通过而调剂到“双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近年来热门的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报考人数大增,部分高校此类专业甚至出现名校调剂生人数超过一志愿录取人数的情况。

更加理性和务实

在安徽某高校讲师王飞(化名)看来,选择“逆向考研”,体现了大学生在考研上逐渐回归理性,值得尊重。

“学历并不是就业唯一的‘敲门砖’,不少高校毕业生现在更加看重能力提升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名校背景相比,专业和相关科研能力以及就业前景也应该被考量在内。这都说明大家在考研时更加理性、务实,正在破除‘唯名校论’。”王飞表示。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逆向考研”显示出多样化选择的教育格局,这其中蕴含了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生综合考虑个人学术理想、专业设置情况、自身竞争力、学校所在城市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读研学校及专业,比一窝蜂往重点大学挤要合理得多。”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看来,“逆向考研”对高等教育发展也多有裨益。“每所高校都有其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逆向考研’能够促进学生合理流动,提升一些非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助于高校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优势学科发展。” 他提醒大学生,逆向考研“上岸”后院校专业学习氛围、教学质量与预期可能存在落差,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多提前了解报考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不跟风,不盲目非常重要。”

有专家表示,社会应理性看待“逆向考研”现象,鼓励和支持考生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高校应加强引导和服务,为考生提供更加多样和特色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