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月薪4万,一天只需工作4小时?这份爆火的工作,可能是在打“擦边球”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5-24 15:57

原标题:月薪4万,一天只需工作4小时?这份爆火的工作,可能是在打“擦边球”

如果有一份工作,月薪4万元,甚至上不封顶。一天仅需工作4小时左右,不用坐班打卡,也没有KPI,包吃包住,豪车相伴,偶尔还可以出国旅游,出入高档场所,乍听上去,你是否觉得非常诱人?

这样的职业便是近来在微博热搜和社交媒体上被热议的“儿童成长陪伴师”。它以新奇、小众、高薪等话题被广泛讨论,主打一个“陪伴”——陪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在陪伴中观察孩子的习惯并引导调整。但目前人社部尚未对这个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分类。

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儿童成长陪伴师”的招聘笔记。这样的笔记吸引了包括海内外名校毕业生在内的众多求职者的目光。但这听起来神仙一般的工作真的存在吗?

从业者讲述:月薪动辄数万元 部分人可月入10万元

业内人士称,根据地区和家庭等情况不同,儿童成长陪伴师月薪在5000元至四五万元不等,部分甚至能达到10万元一个月。

下午三点,王丹丹和司机一起开车去上海某国际学校接雇主家的双胞胎孩子回家,在车上王丹丹就开始给孩子进行“知识面的拓展”。

王丹丹的工作被称为“儿童成长陪伴师”,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六每天下午三点到晚上七点半,这份工作让她在上海月入四万,如果算时薪则更为可观。

进行“知识面拓展”是她的工作内容之一。“比如传统文化方面,我会给孩子做四大发明的知识拓展,也会一起去尝试做小手工类,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王丹丹说。

“网上说工作收入上不封顶太夸张了。”来自上海的辛辛(化名),是一位月薪4万的“儿童成长陪伴师”。在这之前,她曾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培人”。截至目前,她只服务过一个家庭。

位于重庆地区的宋思雨告诉记者,她的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17点半到20点半,主要陪伴小朋友做幼小衔接的功课,辅导他拼音和算术,还要带他做像踢球这样的大动作户外活动,有时会根据家长需求带小朋友去击剑、游泳、羽毛球培训班。宋思雨每月收入在5000-6000元。

“新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还是有区别的,在重庆其实很多家长对儿童成长陪伴师还有误解,把我们等同于育儿嫂和家教,或者以为需要接送到陪伴师家里,其实我们是上门服务。”宋思雨说,他们的薪资也与服务模式和陪伴师个人能力有关。在重庆的住家陪伴师薪资在8000-18000元不等,住家陪伴师一般是单休。高薪资的陪伴师,家长往往要求会开车、英语口语好这些技能,但做饭、整理收纳这些就不在工作范围内了。

不过,也有人表示“佣人”的活儿他们也得干。00后海归苗苗不久前才选择加入这个行业。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更像是去做佣人。她表示,除了辅导功课之外,自己还要负责儿童的起居工作。

记者体验求职过程:主动告知不缴纳社保,起薪随意翻倍

成为一名“儿童成长陪伴师”难吗?记者首先以应聘者的身份体验了一下求职过程。

记者在社交平台随机检索相关内容,与一家名为“红杉互惠家政”的机构在后台取得了联系,随后,该机构让记者添加微信表示可以详细沟通求职意向。

在和该机构工作人员微信聊天过程中,其主动透露“不缴纳社保,工作地点是家庭,家庭没有营业执照很正常,也不用纳税,薪资就是纯到手的薪资”。

当记者问到薪资的具体数额时,该工作人员起先表示起薪只有8000元,而面对记者质疑网上显示的“高学历可以月入上万”“上不封顶”等词是否为噱头时,工作人员立马改口,称起薪可以给到16000元左右,直接翻倍。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在社交平台发一些谨防上当受骗的笔记来引流,想要挖掘“儿童成长陪伴师”求职者的甚至比家长都多。

除此之外,“中介抽成”在这个行业里也很常见。记者面试的另一家“菲凡国际家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抽成规则:“服务费是第一个月工资的20%,签了合同,如果没有做满一个月,那就按实际工作时间占一个月的比例退还服务费。”

此外,记者在面试时发现多家机构要求求职者提供英文自我介绍视频,一家机构更是直言这行学历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看英语口语以及经验。

专家解读:把学科老师包装成“儿童成长陪伴师”是在打擦边球

面对这样一份需要长时间和孩子打交道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少网友产生疑问,它是否是在打擦边球,其实做的是学科教育?“儿童成长陪伴师”和“家庭教师”又有什么区别?

对此,辛辛告诉记者,在她的工作内容里,其实并不会参与到孩子的作业辅导,她更多想要传授的是一些教育方法,“我觉得‘儿童成长陪伴师’更多是从根上去解决教育问题,用正面的语言去影响孩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儿童陪伴成长师目前并未列入人社部的相关职业目录,因此并非一个官方认定的职业。该名称可能由某些企业或个人自行使用,以满足家长对于儿童成长陪伴的需求。由于缺乏官方规范,市场上可能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在选择此类服务时需谨慎,避免上当受骗。

他建议称,服务提供者应确保自己提供的服务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影响,避免造成负面效果。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建议不要轻易以“儿童成长服务”的名义提供服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有些机构把学科培训老师包装成为“儿童成长陪伴师”,实际上是在打擦边球,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进行学科培训是现在教育部门明确反对的行为,“不能将家政服务当作学科辅导,更不能代替亲子陪伴。家政服务的职责、学校老师的职责和家长的职责,这三者之间不能混淆。”

中国著名出国考试培训专家、教学管理专家黄卓明则告诉记者,“儿童成长陪伴师”虽然是新生事物,但不能打着“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幌子做学科教育,这是不能逾越的底线,不过可以承担这个费用的家庭有限,目前来看影响范围还是可控的。名头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家长对孩子的陪伴。”

在Laura看来,很多人接触这个行业,可能就是看了各种自媒体的宣传,认为是一个钱多事少的小众高薪职业,“这个行业确实能帮助你快速实现财富的积累。但如果只是想要轻松,那么千万别来,任何一份你看上去不错的高薪职业,背后一定有你想象不到的辛酸。”

儿童成长陪伴师没那么好当

“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职业是否真如网络营销文案描述得那么美好,恐怕要打个问号。有媒体记者体验求职过程后发现,中介机构给出的薪酬标准较为随意,并且不缴纳社保,还要收取第一个月工资20%的“中介抽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新职业,“儿童成长陪伴师”性质不清晰、边界模糊,对从业者的能力、职责要求存在较大浮动空间。一方面,在“高薪”的吸引下,求职者源源不断地想要加入;另一方面,雇主家庭对陪伴师预期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人岗匹配难度较高。

比如,一些雇主家庭把“儿童成长陪伴师”当成佣人使用,不仅要求陪伴师辅导功课,还要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还涉及一些家务。如此做法,混淆了家庭教育与家政服务的边界,也容易给求职者造成困扰,引发劳动纠纷。

从求职者经验、素质来看,一些缺乏教育行业经验积累的年轻从业者,实际上也难以满足儿童成长陪伴的要求。对于低龄儿童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功课辅导,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早期形成积极向善的人格特征。

尽管“儿童成长陪伴师”目前还是一个小众职业,对雇主家庭经济水平、从业者素养提出较高要求。但是,任何一个职业想要健康发展,都要形成具有共识性的行业准则规范,遵循可以衡量的职业标准体系。

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儿童成长规律,对陪伴师所要扮演的角色缺乏准确定位,只是玩弄概念、“新瓶装旧酒”,那么就容易引发各类纠纷,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专家就提出自己的担忧:不能打着“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幌子做学科教育。有些机构为了推介“儿童成长陪伴师”,向家长表示可以提供学科辅导,有的陪伴师也把学科特长包装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在打擦边球。

目前,“儿童成长陪伴师”通常直接受雇于有需要的家庭,缺乏中间机构的制约和保障。为加强职业化、规范化水平,可以由具有专业水平的机构实施培训上岗,然后委培到家庭。如此,既能解决陪伴师社保、纳税等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

对于广大正在求职的年轻人来说,不要偏信社交媒体“钱多事少”的渲染,在尝试“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新兴职业时,充分评估自己从业资质和抗压能力。不管是把它当成一门长久的事业,还是作为短期的过渡性职业,都要充分了解雇主需求,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而从监管侧出发,有必要加强对“儿童成长陪伴师”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中介机构是否提供真实的信息撮合服务,是否收取不合理的中介服务费、培训费,后续能否积极协调解决可能产生的纠纷,都应当得到进一步规范。

不管怎样,“儿童成长陪伴师”面向的是儿童、服务的是家庭,关系到下一代的未来,决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陪伴儿童成长,并非用于炒作教育焦虑的概念,而是对未成年人至关重要的过程。家长也要学会深度参与孩子成长,努力做好“孩子身边的陪伴人”。

(综合来源:新晚报、每日经济新闻、中新经纬、新闻晨报、新京报)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