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总台记者手记丨伊朗总统莱希直升机失事后的72小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4 14:54

原标题:总台记者手记丨伊朗总统莱希直升机失事后的72小时

当地时间5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总统莱希在19日的直升机事故中遇难,包括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内的直升机上的其他7名人员也确认死亡。23日,莱希的葬礼在他的家乡——伊朗第二大城市马什哈德举行。在这72小时,我们用镜头记录了本次事件的全过程

搜救:事故区域地形复杂 天气恶劣

73支救援队伍彻夜未眠

当地时间19日下午,我们正在办公室同当地雇员讨论近期选题,突然听到电视里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这样一则快讯:消息人士称伊朗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在该国东阿塞拜疆省发生“硬着陆事件”,具体情况不明。顿时整个办公室都紧张起来,我也立刻向国内发送了第一条新媒体快讯,随后为了求证更详细的信息,我们立刻给伊朗外交部和国家电视台的朋友打电话咨询。对方表示他们也在关注相关情况,无法透露更多信息。由于我们了解到,莱希19日正在伊朗西北部靠近阿塞拜疆的边境附近参加一处大坝的落成典礼,而消息人士透露的发生“硬着陆事件”的地点与其行程相吻合,因此我们推测这是一条重大突发新闻,必须持续跟进。关注消息更新的同时,德黑兰站迅速做好分工,中东总站也制定紧急预案全力保障。在跟北京总部沟通后,我做好了首场连线的准备。随着多方消息汇总,事件进展愈发让人揪心,整个记者站都没有预料到,在4月份刚刚经历了伊朗和以色列的军事对峙后,我们又将开启一段不眠不休的连续作战,而这一次的心情更加复杂。

△事故发生后,总台记者同北京演播室的首场视频连线。

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在发生“硬着陆事件”后,伊朗救援组织迅速展开搜救工作,并将搜寻区域锁定在东阿塞拜疆省瓦尔扎甘地区。事件发生后的一个小时,第一支救援队抵达了该区域。但各种信号显示,救援队将面临极大的搜救难度,地理位置和天气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瓦尔扎甘是一片山林区域,地势陡峭、森林茂密,车辆很难通行。当天莱希总统计划乘直升机从边境大坝飞至该省省会大不里士参加另一个活动,正是由于该区域地势复杂、公路绕行缓慢,才选择乘直升机前往,而乘坐直升机出行在莱希以往的行程安排中也比较常见。我曾经也多次前往伊朗和阿塞拜疆的边境做采访,当时记者团队也是乘坐小型飞机往返,因此可想而知救援的难度。救援人员很难在该区域驾驶车辆,只能选择直升机、无人机或者徒步进行搜救。

据我了解,事发地点附近当时正值大雾天气,能见度仅为5-10米,因此伊朗军方各部队、革命卫队、警察等全力加入徒步搜救,甚至一些民间登山者也加入救援队伍。我们在搜集、汇总消息进行连线报道的同时,也在同伊朗新闻部门联系沟通,随时准备前往大不里士进行现场报道。伊朗外媒司一直同我们办公室有很密切的沟通,他们表示,已经将我们列入等候名单,一旦允许外媒前往,将立刻通知我们。

△总台记者不断跟进事态进展。

通过我和记者倪紫慧的连线画面可以看到,身后的背景从傍晚到深夜到凌晨再到日出,救援队就这样在山林中找了一整夜,夜晚遭遇冷空气,现场下着大雨,气温不足5摄氏度,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中还下起了雪。恶劣的天气条件不仅严重阻碍救援进展,也让人对直升机中人员的状况更加担忧。此时,很多伊朗的民众也整夜未眠,他们聚集在城市各处为莱希等人祈福。

△莱希乘坐的事故直升机残骸被发现。

随着事态的发展,周边国家也纷纷表示将为搜救工作提供帮助。土耳其向伊朗派出的“游骑兵”无人机经过数小时搜寻识别出一个热源,疑似为发生事故的地点,土耳其向伊朗方面提供了确切坐标。该地区位于山林区域,距离伊朗与阿塞拜疆的边境30公里,距离一个名叫塔维尔的村庄约3公里。于是救援队迅速向该地区进发,并最终发现了事故直升机的残骸,确认伊朗总统莱希、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等机上8人全部遇难。震惊的同时,我迅速打开摄像机开始直播连线,但脑海中却时常回忆起莱希就任总统后召开首场记者会的画面。那时他回答了我的提问并表示:伊中两国友好,伊朗将继续推动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总台记者参加2021年莱希担任总统后的首场发布会。


葬礼:莱希的逝世是伊朗民众心中永远的伤痛

当地时间23日,伊朗总统莱希被安葬在他的家乡马什哈德。安葬前,伊朗为总统莱希举办了五场遗体告别仪式:21日上午在东阿塞拜疆省省会大不里士、下午在库姆省库姆市;22日在首都德黑兰;23日上午在南呼罗珊省比尔詹德、下午在拉扎维呼罗珊省的马什哈德。尽管官方规划了各地的遗体告别仪式时间,但实际上德黑兰民众早在悲剧发生时,就已经自发地组织了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现场。

20日下午4时,也就是伊朗宣布总统莱希遇难后的几个小时,我接到伊朗媒体朋友的电话,告诉我民众将在德黑兰为莱希总统举行纪念活动。当我抵达活动现场时才发现,上千民众已经早早地在聚集在活动场地周围。我发现,与以往喧嚣的集会场景不同,现场播放着悲情的伊朗民乐,民众神情肃穆,手举莱希画像。当主持者呼喊莱希的名字时,很多人都在掩面而泣。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1日晚。莱希等人的遗体从库姆市运至首都德黑兰后,大批民众仍然源源不断赶到遗体停放场所,在深夜对其吊唁。民众手持鲜花,悲痛依旧。

22日早7时30分,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在首都德黑兰开始,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参加了当天的悼念活动。从德黑兰大学到自由广场,6公里的路上聚集了上万名从各地赶来的伊朗民众。我们背着拍摄器材,一度无法前行,甚至找不到展开三脚架的空间。

△在德黑兰举行的莱希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23日,最后一场遗体告别仪式在马什哈德举行,五公里的行进道路上,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到游行队伍中。悲情的音乐响起,无数人失声痛哭。

在采访时,伊朗民众告诉我,莱希总统的遇难是伊朗国家的损失,是民众的损失。他们支持和爱戴莱希,是因为他始终在为人民服务、始终支持平民和弱势群体。另外,也有很多人表示,尽管心中悲痛,但他们相信莱希的逝世不会影响伊朗的发展,未来国家将继续在各领域取得成就。


调查:伊朗发布首份直升机事故调查报告

伊朗官员回忆事件经过

事故发生后,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侯赛因披露了一些现场细节。当天,他曾陪同莱希出席活动,返回时被安排在另一架直升机上。直升机起飞时天气良好,但飞行30分钟后,前方视线出现一个云团,莱希总统所乘直升机的飞行员发出指令要求三架直升机上升高度越过云层。当另外两架直升机越过云层后,发现总统所乘直升机失踪,其中一架直升机返回寻找并呼叫,无人应答。由于视线受阻没有找到事故直升机,随后两架直升机在附近地区降落并通知了相关部门。此后,总统办公室曾试图拨打总统以及外长的手机,但没有人接听。随后,他们拨打了飞行员手机,但直升机上的另一人员阿勒哈希姆接听了电话。阿勒哈希姆表示,他们掉到了山里,身体非常不舒服,既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其他人在什么地方。随后相关部门意识到直升机发生了事故。侯赛因称,救援人员找到遇难人员的遗体后,判断出他们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死亡

△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侯赛因回忆事发经过。

23日,伊朗发布首份事故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该直升机按计划航线飞行,未偏离指定航线没有在坠毁直升机的其余部件中发现弹痕或类似情况;塔台与机组人员的对话中未发现可疑情况等内容。报告还表示,尽管大部分事故信息已经搜集完毕,但有些内容仍需进一步审查。

悲剧发生后,伊朗媒体披露了莱希乘坐的直升机机型——1968年首飞的美国“贝尔212”。数据显示,所有同款型号的直升机均为1968年至1998年期间生产,这就意味着哪怕是最新的“贝尔212”,距离现在也已经有26年的机龄。伊朗前外长扎里夫在莱希遇难后谴责称,本次直升机事故应归咎于美国多年对伊朗实施的单边制裁,制裁导致伊朗航空工业发展受阻,无法购买新型飞机,也很难及时对老旧飞机所需零部件进行替换。

事实上,过去的几年,我们多次乘坐伊朗各航空公司的飞机,大多数飞机机龄超过20年。2023年我受邀前往伊朗南部海域采访“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第十一期项目”,为了抵达海上平台,我们从伊朗布什尔省阿萨耶卢乘坐“贝尔412”直升机,在波斯湾上飞行了近一个小时。该段旅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总台记者拍摄的“贝尔412”直升机。


未来:伊朗代理总统穆赫贝尔表示 将继续沿着莱希的道路前进

悲剧发生后,伊朗媒体在表达对遇难者哀悼的同时,也回顾了莱希任期内的诸多成就。莱希在上任之初就表示,伊朗将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友好国家的关系。在伊核问题上,莱希主张伊朗参与旨在“解除美国对伊制裁”的相关谈判,但国家不会将发展同解除制裁谈判挂钩;莱希支持多边合作,伊朗在其任期内加入金砖合作机制并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以更积极地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2023年,伊朗同沙特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历史性破冰”,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并带动中东多国出现关系缓和。

△伊朗与沙特恢复外交关系后,莱希接见来访的沙特外交大臣。

针对国家的未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一份声明中强调,莱希的遇难不会对伊朗的国家治理产生影响。根据伊朗宪法,在莱希遇难后,伊朗第一副总统穆赫贝尔在经过最高领袖批准后,行使代理总统职权,同时成立由第一副总统、议会议长和司法总监组成的委员会。稍早前该委员会宣布:新一届伊朗总统选举将于6月28日举行。穆赫贝尔此前表态称,伊朗政府将继续沿着莱希的道路前进。伊朗代理外长巴盖里23日称,缓和与邻国的关系是伊朗的明确战略政策,也一定是加强区域合作的有效外交战略。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伊朗在总统去世后的权力继承方面有明确的宪法规定,因此莱希遇难后伊朗的国家运行不会受到波动。

在写下这篇手记时,莱希的遗体刚刚被安葬,同一天,伊朗已故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的葬礼在首都德黑兰举行。几天来,浓厚的悲情氛围笼罩在伊朗,我也数次感受到人们剧烈的情绪波动。逝者已矣,但这种悲伤的情绪却永远留在了伊朗民众的心中。

监制丨穆莉

记者丨李健南 倪紫慧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