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对症下药依法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记者探访湖州“德清嫂”背后的故事

来源:法治日报
2024-05-24 10:22

原标题:对症下药依法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主题)

记者探访湖州“德清嫂”背后的故事(副题)

法治日报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吕佳慧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有一家三姐妹为如何更好地照顾父母这一问题争执不休,德清县社会治理中心“德清嫂”调解工作室及时介入进行调解。通过一对一谈话、询问、劝解,三姐妹的情绪逐渐平复了。

不料,次月父亲去世,三姐妹为了如何照顾母亲出现不同意见,要求再次进行调解。这次调解,工作室针对矛盾焦点寻求“中间点”,提出可行方案:三姐妹一人两天轮流照顾母亲,小妹身体不适时,由大姐二姐承担照顾职责。至此,一段曲折的赡养案落下帷幕。

这是“德清嫂”调解团队对症下药、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的生动缩影。10多年来,德清县深耕迭代“德清嫂”调解品牌,以人民调解员为核心,整合驻村法官、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力量组建调解团队,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185支镇村“德清嫂”调解服务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德清嫂”,投身于家事调解、纠纷化解等基层服务。“德清嫂”调解团队通过机制优化、力量融合、健全解纷平台,让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走上法治化轨道,逐步探索形成基层治理的“德清嫂”新模式。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德清县,探访“德清嫂”背后的故事。

优化方法对症下药 推动化解矛盾纠纷

在德清县社会治理中心一拐角处,记者见到了“德清嫂”调解工作室。一进门,一面写有“法律信仰,人文情怀”的锦旗映入眼帘。

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德清嫂”姚惠文介绍,2019年4月,“德清嫂”调解工作室成立并入驻德清县社会治理中心。从最初50人组成的一支女子巡逻队,到如今185支分散在不同乡镇街道的多元化调解团队,姚惠文见证了“德清嫂”调解团队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凭借多年社区工作经验,姚惠文很善于化解民事纠纷“疑难杂症”。在一次又一次调解工作中,她坚持在法度、尺度和温度中找准调解微切口,由此总结了冷却降温法、情理交融法、案例引导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法。

姚惠文形容,调解纠纷就像老中医诊疗,通过“望诊于形”“闻诊于情”“问诊于源”“切诊于症”的“四步诊疗”矛盾化解模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在姚惠文的带领下,“德清嫂”调解工作室成为“德清嫂”人民调解团队的主要力量,年均调解各类纠纷600多起。

“‘德清嫂’调解工作室将调解经验转化成一套固有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隐患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服务联办‘四联’工作法为抓手,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调解方案,总结提炼形成‘调和剂’‘致中剂’‘会商剂’三剂药方,切‘症结’,解‘顽疾’,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德清县司法局副局长姚欣平告诉记者。

积极发挥各自优势 融合多元解纷力量

2022年深冬的一个夜晚,李某与朋友王某等人在王某家喝酒吃饭,后李某骑电瓶车回家,次日清晨却被发现摔倒在路边沟里,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李某家属走投无路,只好来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帮助。值班的万春霞既是一名律师,也是一名“德清嫂”调解员,她第一时间安抚家属悲痛的情绪,并立即了解事件情况。

调解过程中,各方就赔偿金额始终难以达成一致,谈判多次陷入僵局。本已到了下班点,但万春霞考虑到死者家属的情绪,在调解现场为双方搭建沟通平台,从法律角度分析案情,同时结合情理,为死者家属争取了最大的利益。最终,经历五轮谈判,在晚上9点左右,调解取得成功。

在德清县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调解工作室里,社工严娅凤也是“德清嫂”调解团队的成员。去年一起家庭婚姻矛盾纠纷的当事人来到调解工作室寻求帮助,严娅凤多次与双方进行沟通联络,经她耐心协调,当事人各自反省并改正了错误言行,这起矛盾纠纷也随之而化解。

在德清县洛舍镇,调解员陆方琴用热心、爱心和真心,将一个个矛盾纠纷由大化小、由小化了,获得当地村民频频点赞,被称为“金牌调解员”。

在纠纷调解过程中,陆方琴意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如果想让大家心服口服,就不能单纯依靠情理来调解,而是要用证据和法律法规说话。

为此,她参加相关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民法典等法律知识。一年多来,她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7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7面。眼下,陆方琴每天不是在调解,就是在去调解的路上。

律师、社工、居民……多年来,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德清嫂”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依靠法律、运用法律从源头平息化解矛盾纠纷。

目前,德清县范围内已设立185支镇村“德清嫂”调解服务队,统筹专兼职调解员1030余名,团队年均调解矛盾纠纷协议金额超千万元,群众办结满意率达99.6%。

数字赋能线上调解 不断融合法治力量

对于日常发现的矛盾纠纷“苗头”,“德清嫂”们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第一时间通过“掌上基层”数字化平台进行反馈,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处置在当下、跟踪到闭环。

去年9月,“德清嫂e家”数字化平台全面上线,立足妇女打造开展微活动、提供微服务、满足微需求的阵地“微家”。妇女群众可以根据定位找到身边最近的微家,报名参加活动,真正实现服务妇儿零距离。目前,“德清嫂e家”平台已有283个妇女微家、24个执委工作室上线,发布活动预告50个,活动小结45个,参与妇女群众1300余人次。

除了数字化赋能线上解纷平台外,“德清嫂”调解团队也在不断融合法治力量,构筑和完善线下解纷机制。

“感谢你们,我终于在德清有了遮风挡雨的落脚地!”今年3月,张芬(化名)对“风铃港湾工作室”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原来,张芬与丈夫离婚后分得了农村住宅一间房屋的居住权,因各种原因,张芬无法实现对房屋的居住权,遂把前夫告到法院。在庭前阶段双方矛盾激烈,互不退让。在“风铃港湾工作室”法官顾敏芳、“德清嫂”徐云兰的多次协商调解下,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张芬也终于实现了房屋的居住权。

2018年,县级妇女公益性维权帮扶基地——“风铃港湾工作室”在德清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正式成立。“风铃港湾工作室”邀请了“德清嫂”及社会工作者、心理专家等成员,采用“破冰、接纳、同理”等专业技巧,有效化解家事矛盾纠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有关家事婚姻类的案件在审判后,其中的矛盾纠纷还是有些‘纠缠不清’,要花很多心思去解决,‘德清嫂’们会发挥她们特有的优势来帮助我们,给法院减轻了不少压力。”德清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王佳怡说。

此外,德清县人民调解员协会还成立了“德清嫂”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县司法局、县妇联的指导下,县镇村三级建立“德清嫂”特色调解工作室26个;同时,组建了一支由15名家事管理专家构成的“婚调员”队伍,包括退休法官、律师、各镇(街)妇联主席、乡贤、社工等,为开展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