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在无声世界,他们“刻”出了精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5-24 08:46

原标题:在无声世界,他们“刻”出了精彩

实习生 贾新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嚓嚓嚓嚓……”高二的尹嘉明坐在人群中央,一个人低着头、静静地刻着红纸,为学员们演示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的技法。

这是不久前“走进非遗看北京”体验营一节课堂上的景象,16岁的尹嘉明是授课老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

我国高度重视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残联依托特教机构、艺术团队等建设了200个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较2022年增加31所。

2014年,尹嘉明进入了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2016年,他报名了学校老师常海英开设的蔚县剪纸课程,这一刻就是8年,而这门课至今已开设了12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常海英指导学生剪纸。受访者供图

2011年的冬天,年过七旬的蔚县剪纸大师胡义萌生了将手艺传给特殊学生的想法。得知这一消息后,学校决定派擅长手工的常海英去拜师学艺。

“短短一周时间,我能学会吗?”看着蔚县暖泉镇上非遗传承人们刻出的精品,常海英有过犹豫。“在我学艺的工作坊里,有很多家庭妇女,她们都是由兴趣出发,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现在竟成了剪纸的高级技工,工资也很可观。”工作坊里家庭妇女的经历让常海英坚定下来。在她看来,非遗剪纸,或许能够为特教学校孩子们的未来打开另一扇大门。

“我能把孩子们教会吗?”这是常海英面对的第二个难题。回到学校,常海英一边继续巩固提升自己的技术,一边投入了备课。她将授课对象设为小学至初一阶段的听障学生,“蔚县剪纸是以刻代剪,用最硬的刀,画最曲的线条,一刀刻错,全画皆毁,是典型的慢工出精品。它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要耐住枯燥的训练、忍住手指的疼痛,而无声世界恰好赋予了这些孩子较强的专注力与忍耐力,我相信他们能行。”

2012年,常海英的非遗剪纸课正式开讲,每周开设两节课,每节课一小时,每个班有8-18名学生。

然而,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有嫌耗时太长的、推一边不干的、刻毁了发脾气的,“都得慢慢哄呀。”常海英笑着说。

渐渐地,每周一小时的课程时间已经不足以让学生“钻”进去了,常海英会挤出周日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开小灶”。剪纸成了他们各自生活中明亮的一抹色彩。

学生们的“高光时刻”,莫过于当到学校参观的来宾问起作者,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自己。

崔文婷是常海英第一个得意门生。在第二届河北省残疾人技能大赛上,她的剪纸作品《向往》荣获了一等奖,并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比赛。为了更好备赛,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安排崔文婷去蔚县剪纸艺术基地集训,常海英陪同前往。“三伏天我们汗水淋淋地一起设计图稿,她练习背、画图稿,练习刻的速度。”常海英回忆道,最终,崔文婷获得了全国第二十名,“虽说成绩没有最好,但证明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现在,已经毕业的崔文婷虽未专门从事剪纸工作,但已凭借着剪纸在河北省康保县小有名气。“县残联有活动时经常找我,我很高兴也成为了一名非遗传承人。”崔文婷打字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特教学校的学生带着非遗逐渐走向了舞台的“C位”。例如,在甘肃省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带着自己做的非遗平凉面塑,亮相各类作品展示活动和专题交流活动;在湖北省鄂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展现鄂州雕花剪纸和玉连环两项非遗传统文化的原创舞蹈《雕花情·剪纸乐》获第十届湖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在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由智力障碍学生组成的“启智龙狮队”获舞龙自选项目浙江省二等奖……

“刻得多好啊,这就是孩子们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常海英看着满满一墙的学生作品,眼眶有些湿润:把特殊变成特色,让有爱无碍,非遗剪纸做到了。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