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我们与山海有个约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5-24 08:59

“千行百业看海归”

原标题:“我们与山海有个约定”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孙亚慧文/图

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有这样两位留学日本、回国创业的海归:一位是毕业于高知大学的朱文荣,他热爱海洋,破解了浒苔养殖技术难题;一位是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的韩正树,他与山林作伴,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于青山绿水。山海之间,记录着他们的青春梦想。

把小浒苔做成大产业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浒苔采收的旺季,在象山县黄避岙乡,沿着海边滩涂,朱文荣正在仔细查看浒苔长势。岸旁,村民正在翻看晾晒整齐的一排排浒苔。看到朱文荣来了,俩人热络地唠了起来。

“徐阿姨捞浒苔有些年头了,每年光这一项能多六七万元的收入。”朱文荣对记者说,附近村民像徐阿姨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十余年间,朱文荣一头“扎”进了象山港周边的渔村里。他的身影在滩涂泥泞地和工厂实验室之间奔波。凭着一股不放弃的韧劲,朱文荣把原本不起眼的小浒苔做成了大产业。

韩正树工作室内一角。

与浒苔结缘,是因为当年的留学经历。在高知大学学习时,朱文荣的专业是浒苔研究。在当时的日本,每公斤浒苔粉价格不菲,朱文荣在回国考察浒苔生长情况时发现,在象山,这些长在滩涂上的浒苔并不是啥宝贝,时常被蟹、贝养殖户舍弃。这个青年人发现了商机。

2006年,带着在日本打工攒下的10多万元,朱文荣决定回国创业,从事海藻养殖、加工、出口及产品开发。由于认识不少日本浒苔经销商,回国创业的第一年,朱文荣就打开了晒干浒苔的销路。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野生浒苔生长期只在每年的1月至5月,产量不够怎么办?“浒苔养殖”的想法渐渐浮现。

经过反复试验,朱文荣带领团队慢慢掌握了使用海洋深层水进行海藻养殖的方式,让本来只能在平面上进行的海藻养殖,能够在立体空间中进行。

在朱文荣团队的陆基化养殖基地里,可以看到浒苔悬浮于水中,不需像在海里时附着于滩涂或礁石。“利用孢子集块化技术,可以在繁殖期间对浒苔进行处理,使根部与根部互相附着,从而实现悬浮生长。”朱文荣说。

青年设计师田园筑梦

10年前,在象山县新桥镇庙前杨村,还在大学三年级的韩正树就对老家闲置的房屋做了翻新改造。如今,这栋从小藏在他记忆深处的村中老宅焕然一新:白色的二层小楼、明亮的玻璃天井、原木色手作柜子……韩正树把这里变成了设计团队的工作室。清新雅致,是走入这间宅院时的第一印象。

韩正树工作室院内展示的团队设计作品案例模型。

1992年出生于象山的韩正树,自幼便对艺术与设计情有独钟。大学期间,他将自己老家闲置的房间作为改造对象,进行了实验性住宅改造设计。毕业后,韩正树前往日本深造,研究生期间,他以“空间活化及地域再生设计”为课题,对家乡象山进行了课题研究,深入调研了象山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特色,并在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中以家乡渔村的再生计划为题做了设计提案。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韩正树回到家乡,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设计师一起先后成立了两间(宁波)文化有限公司和未命名建筑设计事务所,致力于将设计理念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我们团队成员里有四名都是留学回国的,我们都觉得建筑的核心是人,团队的核心也是人。谈起创业,大家可以说是一拍即合。”韩正树说。

几年里,韩正树工作室的设计项目在社区、工厂、乡村民宿都有体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案例,是对浙江台州一家乡间民宿的改造。“得到业主的项目邀约后,我们就频繁来往于工作室和项目地。”韩正树说,为了更好地呈现项目的落地效果,项目启动实施后,他与两名创业伙伴背着睡袋就住进了村子。

“整个场地原本是村庄的一部分,天然景观很美。我们当时就想到可以打造一个向内空间,民宿外部风貌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向内则是不一样的空间层次。”设计方案几易其稿,几个青年人最终用诚意满满的作品打动了业主,成功拿下了项目。

说起这家乡间民宿,韩正树掩饰不住兴奋。极简的风格、纯粹的笔触,山谷与村落间的一草一木成为天然点缀,工作室成员还收集了村中的瓦片、木材、陶罐等物品,让它们以新的形式散落于四处,给整体环境更添乡味野趣。韩正树说,项目完成后,整个团队对于设计又有了新的理解。“一个成功的乡村项目需要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和体验,而不仅仅依赖于物理空间的设计。”他说。

在创业路上成长

如今,朱文荣将目光投向了更宽广的田野。如果说,最开始吸引朱文荣来到象山农村的是浒苔,最终让他扎根于此的则是田园村落间的蓬勃生机。

朱文荣在检查浒苔晾晒品质。

依托土地流转,朱文荣打造出了乡村田园综合体“里海荷塘”和民宿“安澜别院”,很受游客青睐。“我想让前来游玩的顾客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朱文荣说。

近年来,朱文荣更加注重通过项目有效对接当地农业产业,把观赏体验与经济增收有机结合,水稻田里养起了鱼、虾、青蟹、大白鹅,既推出高质量农副产品,又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

2023年2月28日,在黄避岙斑斓海岸线广场,当地西沪港一年约2340.1吨碳汇量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成交。这是全国首次以拍卖形式进行的蓝碳交易,现场拍卖的蓝碳,来自西沪港“西沪三宝”,包括海带、紫菜以及浒苔。

作为交易卖方之一,朱文荣创办的公司出售了2022年浒苔碳汇量246.1吨。

“通过蓝碳交易,可以更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朱文荣说,成交的费用将继续用于后续浒苔养殖和固碳机制研究,他也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当地的蓝碳经济、海洋经济。

今年4月底,宁波创业创新风云榜发布,韩正树榜上有名。当地这一大学生创业新秀评选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16年,累计评选了159名大学生创业新秀。韩正树说,入选这一榜单,对他和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年初,韩正树在原工作室附近又租了三栋闲置房子,计划在6月进行集中改造。他说,希望自己的经历能鼓舞更多想要返乡创业的设计师,让大家一起助力家乡发展。“工作室成立几年里,我们的一些设计理念也在更新、调整。设计师与项目其实在‘教学相长’,其间记录下来的正是创业者成长的足迹。”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