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市场火爆 标准缺乏 “捏捏”虽解压 闻闻却伤身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2024-05-24 08:35

原标题:市场火爆 标准缺乏(引题)

“捏捏”虽解压 闻闻却伤身(主题)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王小月

近期,一种被称为“捏捏”的慢回弹类解压玩具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这类玩具采用柔软的硅胶类材料制成,能高度逼真地还原食物、动物等各种形象,让人在揉捏、拉伸、回弹的过程中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效果,被很多人当做“解压神器”。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爆款“捏捏”都是一些博主自制后通过社交平台或短视频引流销售,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等信息“一无所有”。据了解,此类玩具使用的材料大多含有甲醛等对身体有害的成分,部分玩家、卖家也称在使用或制作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

“捏捏”吸人眼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捏捏”的相关内容并不少见,其中还有分享借此创业开店、做副业和摆摊赚钱的。95后消费者张笛告诉记者:“‘捏捏’既能作为办公桌摆件,又可以在工作疲倦时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当工作推进不下去,需要放空的时候,就捏两下,那种慢回弹的感觉很解压。”

有消费者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捏捏”,不惜花费上千元。在某二手平台上,原价100元出头的网红甜甜圈“捏捏”,有网友以2900元的价格拍下两个。“一入‘捏捏’深似海。”00后网友“七七”对记者说,她迷上“捏捏”近半年时间,已经花费了1万多元,买的几个置物架已经放不下了。

在“捏捏”火爆的同时,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不少人气手工博主,他们自己手工制作“捏捏”进行售卖,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有的已售出数千件。由于这些“捏捏”都是手工制作,无法做到量产,因而制作周期较长,部分爆款更是供不应求。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捏捏”这类解压玩具外观逼真、形状多样,满足了很多消费者对新颖、有趣产品的追求。而且这种玩具采用柔软的硅胶材料,可以在揉捏、拉伸、回弹的过程中释放身心压力,这与年轻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和较大的心理压力相契合。此外,社交平台上博主的自制视频和分享也推动了这种玩具的流行,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安全风险大

然而,在“捏捏”风潮之下,不少消费者开始担忧它的安全性。“买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用甲醛测试仪简单地测了一下,直接就超标了。这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关。”一名博主分享道。

一位曾经制作“捏捏”的店主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捏捏”由硅胶和固化剂调和而成,在等待胶水凝固时会释放甲醛和TVOC,制作多了会吸入大量有毒气体。“成品是无毒的,不过要选择食品级硅胶。但装‘捏捏’的PVC袋子在生产的时候会释放氯气,本身就有刺激性气味,一旦加热到80℃就会再度释放氯气。”该店主说,即使开窗通风,制作时间久了还是会嗓子疼,现在他已经不再制作“捏捏”了。

无独有偶,在网上也有不少人表示,制作“捏捏”超过3小时就很不舒服。也有不少人因制作“捏捏”导致身体不适而选择闭店。还有不少店主称“现在做‘捏捏’会戴防毒面罩”。

深圳消费者沈先生说,他家孩子购买的“捏捏”气味刺鼻,类似装修时胶水和油漆散发出来的味道。他自行购买了甲醛测试仪,对孩子购买的“捏捏”进行了甲醛含量测试。根据沈先生录制的检测视频,测试地点选在通风的楼梯口,当将测试仪放入装有“捏捏”玩具的收纳袋后,数值开始飙升。从测试结果来看,这个“捏捏”甲醛浓度严重超标。当沈先生将测试仪从装有“捏捏”的收纳袋里取出后,各项数值快速回落。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在玩“捏捏”时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网友“贺贺”在网上晒出检测报告并表示:“刚买了一周时间,孩子就开始咳嗽,我有点不放心,就花了800元请相关机构上门检测,结果显示家里甲醛超标。”

市场待规范

记者在某网络平台搜索“捏捏”,出现近万条搜索结果。浏览发现,这些解压玩具种类繁多,涉及食物、动物等多种造型。有些产品既没有质量合格证、产品名称、厂名和厂址等标识,也未标明成分和含量、注意事项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捏捏”,页面上方提醒“部分产品含有毒物质,请避免大量接触与误食”。

也有一些解压玩具的材质注明为TPR。这种材料为热塑性橡胶,回弹性和耐磨性都不错,但TPR材料的制作须添加增塑剂,如果使用的TPR材料不合格或者生产过程控制不严格,玩具就可能会出现邻苯超标,也可能因着色剂引入有害物质及其他不被相关法规许可的物质。

广州市消委会前不久公布的37款解压玩具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一些玩具存在增塑剂超标、挥发性有机物和二甲苯释放量过高、菌落总数过多、声响过大等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此外,有部分个人卖家销售的“捏捏”为纯手工制作,且使用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商家也会在店铺主页内说明这些信息。据商家介绍,由于制作周期长、货量较少,会采取限量预售模式。买家在直播间通过弹幕报数,先到先得,或是通过链接抢购的形式付款购买。然而,更多卖家只在乎“捏捏”外表是否可爱,并不在意、也很难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他们大多是买来材料自己在家制作,虽然很多都声称自己使用的是“食品级材料”,但线上流通的不少“捏捏”都是“三无”产品,安全性无法保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除了年轻人,未成年人也成为“捏捏”消费的重点人群,商家也瞄准这一猎奇需求投其所好。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解压玩具甲醛超标、TVOC含量超标的讨论,该类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多,但目前鲜有知名生产厂家生产。

“规范生产、防范风险是必要的,生产‘捏捏’要保障材料安全,以严格的质量检测堵住漏洞。此外,互联网平台应加强管理,提升售卖‘捏捏’的门槛,保证商家所售卖的产品安全合格,不能让危害健康的产品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以保障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储朝晖表示,除了“捏捏”,市场上还有很多针对少年儿童的玩具在材料等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也应该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地进行监管。

林先平表示,应加强对“捏捏”类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并明确标注相关生产信息。商家也应积极与消费者沟通,提供安全使用说明,并提醒消费者注意误食等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让仿真类解压玩具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