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北京形成长城保护整体体系 目前已实施73个长城抢险项目 组建长城保护员队伍每日巡视

保护员日巡10公里守护长城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4-05-24 08:37

原标题:北京形成长城保护整体体系 目前已实施73个长城抢险项目 组建长城保护员队伍每日巡视(引题)

保护员日巡10公里守护长城(主题)

本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本版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近日,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石峡村的村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自发参与长城保护工作和村里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并表达了继续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的决心。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延庆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参与写信的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在收到回信后更是激动不已:“这封回信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会以总书记的回信为新起点,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岗位、不负使命,继续爱护和保护长城,传承和弘扬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长城保护方面,北京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长城抢险、考古和研究性修缮等,形成“常规修缮—抢险加固—预防性保护—日常维护”的长城保护整体体系,诸多有针对性的长城保护措施更可谓“软硬兼施”。在“硬”措施上,从2019年开始,北京开始推出长城年度抢修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实施73个项目。在“软”措施上,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截至目前,北京市长城保护员已达500人。而作为延庆区134名长城保护员之一,刘红岩和伙伴们每天都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这段古老的历史长廊,防止珍贵的文物遭受损害或灭失,用心守护着这片千年遗产。

受舅舅影响成为首批长城保护员

石峡村位于八达岭镇西南部,坐落在八达岭古长城和石峡关长城脚。年过八旬的梅景田是石峡村的名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隔三岔五地上山义务捡垃圾、找文物、劝阻不文明旅游。2006年,梅景田推动成立“长城志愿者保护协会”,促使“保护长城”的口号成为全村的共识。在梅景田的带领和影响下,村庄内形成了人人保护长城的朴素民风。在村里随机询问,就会发现村民们大多都做过长城保护工作,义务巡视长城。

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长城保护员刘红岩,正是梅景田的外甥女。“我舅舅是土生土长的石峡村人,已经守护了长城数十载。以前他去巡查长城时要路过我家,每次巡查归来便会在我家稍作休息,跟我分享巡查中遇到的各种故事。我小的时候还常常跟舅舅一起攀登长城,听他讲述关于长城的传奇与历史,这些经历让我自小对长城就有深深的热爱和浓浓的兴趣。如今舅舅年事已高,而我也从他手中接过了保护长城这份重任。”刘红岩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于2019年联合发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同年北京市长城沿线六区全部启动长城保护员招募工作。其中,延庆区文旅局通过村级推荐、乡镇复核、考试评审、体能测试等层层筛选,在长城沿线各村选拔出126名长城保护员,组成延庆区长城保护员队伍,并于当年5月1日正式上岗,在全市率先开启了长城有人“管”的新格局。

受舅舅影响,当年延庆区招募长城保护员时,刘红岩第一时间便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村里首批6名长城保护员之一。在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后,刘红岩正式上岗。刚成为长城保护员时,刘红岩他们每人每天都要在山里走上20公里。“我生长在石峡村,从小就经常上山,其实体力还算可以,但一开始每天20公里的山路对我来说也挺困难,刚开始那周每天都走得腰腿酸痛。”刘红岩说。

这样高强度的巡视他们坚持了一年。之后,延庆区文物管理所结合保护员工作实际,优化了保护巡查方案,改为分片负责,每个保护员每天巡视10公里即可。

每天攀爬野山“通勤”五年来风雨无阻

刘红岩告诉北青报记者,长城保护员要每天巡视,第一时间发现文物受损情况,并向主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刘红岩负责巡视的石峡长城就在石峡村旁边,依山而建,蜿蜒曲折。与八达岭长城等成熟景区不同,石峡长城并未对外开放,相应地也没有登山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野山”甚至没有固定的道路,所有的路都是前人一步步踩出来的。在植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刘红岩往往还要利用随身携带的垃圾夹拨开“挡路”的枝杈。

5月17日,北青报记者跟随刘红岩上山体验长城保护员的工作。刘红岩介绍,从石峡村上山去往石峡长城,是所有巡视路段中距离最近的。在正常情况下,这段“通勤路”她自己上山需要20分钟左右,而普通人则要耗时40分钟或更久。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甚至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上山。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长期的户外工作,让刘红岩的肤色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腿部有着清晰的肌肉线条。

当天北京的最高气温达34摄氏度,爬到山脊处无树荫遮挡,戴着帽子也遮不住夏日的似火骄阳。“夏天天热,上山需要做好防晒防暑工作,带足水。下雨后还得注意防滑。雨后巡视长城特别重要,我们要查看文物是否受到暴雨的影响。比如去年7月份的暴雨,虽然延庆区受影响不大,但山路也都灌满了淤泥,走起来就十分困难。到了冬天山里特别冷,经常能达到零下20摄氏度左右,遇到下雪的时候山路还特别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刘红岩说。

由于天气炎热,登上山顶后,有着长期锻炼基础、自认体能不错的北青报记者已经觉得十分辛苦,根本没有余力去巡视10公里长城。下山路则更是充满挑战,因山路上多沙土和碎石,稍不留神就容易摔倒,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时还要抓紧旁边的树枝借力。而这样的“通勤路”,刘红岩已经走了五年。

巡视长城时发现22枚明代石雷

刘红岩告诉北青报记者,保护员的主要工作是日常巡视长城的文物状态,同时劝阻游客不要攀爬野长城。除了背着水和日常用品,刘红岩每次上山都要携带一个黄色的工作包,包上印有“长城保护员”字样,可帮助保护员表明身份。这个工作包虽小,里面的宝贝却不少:工作簿、便携式锯子、应急救援包、垃圾袋……一应俱全。

刘红岩介绍,工作簿主要是记录日常培训的内容,以及游客攀爬野长城的情况。而便携式锯子则是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因年代久远,长城上的城墙、垛口存在坍塌、错位等情况,混合着泥土,生长着野草、野花。“这时候我们要注意观察,看野生植物的根茎是否会影响长城的根基,如果植物长势太盛就得用锯割掉,防止对长城产生影响。”

几年工作下来,刘红岩能叫出每一段长城的名字,熟悉每一处烽火台等长城附属设施,甚至知道大部分长城砖所在的位置。“你看这几块砖被人挪到了平台中间,一看就是人坐在砖上休息的,昨天巡视时还不是这样。”一边说着,她一边搬起长城砖,将其归位。除了这类可以自行处理的状况,长城保护员更多的工作是为文物保护单位提供线索。比如随时记录长城本体的状态,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时,要巡视长城本体是否有裂痕,是否有危险,这些信息都要一一记录进行上报,为下一步的修缮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这些看似重复的巡视工作也偶有惊喜。去年5月,保护员们发现了22枚石雷,并第一时间上报。石雷,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最简单的火器之一,具有历史和军事研究价值。正是保护员们的日常工作,让石雷从淤泥中重见天日。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刘红岩仍对发现石雷的过程记忆犹新。她透露,早年间,当地有村民利用长城砖和石雷等盖房子,近年来老房子再拆改后,一些文物“回归”并被妥善保护。而在文保工作者长期影响下,刘红岩也充分认识了石雷等文物。去年5月,施工队在对石峡关长城104、105敌台修缮过程中发现石雷,随后将其摆放在一旁,刘红岩和同事们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后,立刻在微信工作群上报,文保部门随后采取了相应措施。

“我们发现的石雷共有22枚,保存完好,因为过于沉重,人力无法搬运,我们只能第一时间上报信息,这也是长城保护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刘红岩说。

对话

延庆区长城保护员已增至134人

对话人:延庆区文物局副局长刘满利

北青报:长城保护员的主要工作都有哪些?

刘满利:除了巡视砖石长城,还有一项工作公众可能不太知晓,就是巡视土边。注意查看有没有个人或者单位植树,对土边产生破坏。土边就是土长城,除了大家熟知的砖石长城,土长城的文物价值也极高,但因年久,不少土长城的边界已经不甚清晰,与周围土地融为一体,让人们误以为是土地。种植树木会破坏长城的根基,保护员就及时上报这类行为,保护土长城。

北青报:长城保护员队伍,在延庆已有五年,有哪些成果?

刘满利:5年来,长城保护员队伍人数已经上升到134人,利用微信小程序上传长城现状照片超过20万张,巡查长城总里程7万余公里,阻拦不文明行为200余起,阻挡攀爬野长城现象数千人次,举报违法行为10余起,协助执法调查4次……所有的坚持都是一种力量。

北青报:接下来,延庆区在长城保护方面还有哪些工作?

刘满利:《北京市延庆区长城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即将实施。在长城本体保护方面,未来3年计划修缮长城精华重点段落3700米、敌台5座,并根据实际情况机动开展长城遗产抢险修缮工程,实现砖石长城全线无险情,其他长城险情处置率100%。

长城保护员的队伍培养和素质提升,也是接下来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坚持以长城小站等专业社会力量,在长城知识、户外技巧、沟通技巧、讲解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让延庆区长城保护员逐渐蜕变为“长城讲解员”。

同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在目前仅有一名长城保护员能够驾驶无人机巡查长城的基础上,加强延庆无人机领域特色优势,协调为长城保护员开办无人机专题培训,不断增加无人机驾驶员数量,全面提升长城保护员向“无人机驾驶员”转变。

延伸

2035年实现市域全线长城无险情

北京长城沿北京北部燕山和太行山脉分布,延绵500余千米,从东至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区。由于拱卫都城,防御体系完备,建造技术精良,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下一步,北京将在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做好长城保护工作,继续实施系统性的长城排险加固工程,开展预防性主动性保护、研究性修缮,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贯穿始终。二是坚持价值为本的活化利用,带动长城沿线区域发展。推出系列主题探访线路,实现长城文化带景观节点整体串联,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乡村振兴。三是通过推出“可赏、可读、可听、可游、可学”的北京长城专项阐释展示体系、打造国家级长城文化活动品牌——北京长城文化节、推进长城沿线博物馆和纪念馆建设及展陈提升等方式,持续用好长城价值弘扬主阵地,进一步扩大长城影响力。

近些年,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等“长城六区”,在长城保护方面也做了诸多工作。比如,2020年9月,在怀柔区箭扣长城脚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2021年,北京选取怀柔区箭扣长城和延庆区大庄科长城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项目。

去年,密云区有4个长城点段被列入北京市2023年12个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包括卧虎山353号敌台抢险加固、五里坨284号敌台—286号敌台间障墙抢险加固(一期)、八大楼子373号敌台抢险加固,以及新城子镇头道沟236号敌台抢险加固,对长城进行修缮保护。

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处长毕建宇告诉北青报记者,2019年北京市率先推出长城年度的抢修,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实施73个抢险项目,同时,2020年至2023年,北京共实施各类长城保护项目120余个。根据工作安排,到2035年将实现北京市域全线长城无险情的保护目标。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