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品“牍”两千多年前的“人与自然”

来源:新华社
2024-05-22 15:50

原标题: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品“牍”两千多年前的“人与自然”

两千多年前,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汉代边塞有哪些野生动物出没?汉代人和动物如何相处?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走进描摹历史细节的简牍“世界”,开启一段寻“简”之旅,品“牍”两千多年前的“人与自然”。

在西北出土的汉简中,频繁出现了松、榆、槐等树种的名称,甚至显示有不少当时的隧名和里名以树木命名。“隧”是边塞承担候望烽火的基层军事单位,“里”则为行政单位,类似于现代的乡村一级。

树木丰茂,水草亦丰。以汉代居延地区为例,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一带,被认为是汉代边塞水产丰富之地。居延汉简中不仅出现了大量如“大司农茭”或“大农茭”等水生草本植物的记录,在相关的渔产资料中,甚至出现“载鱼五千头”等说法。

前方“野马出没”!居延汉简有关“野马”的记录是珍贵的生态史资料。居延“野马”简文很可能是世界上较早对于这一野生动物品种的文字记录之一。

除了野马、野骆驼,在汉代河西走廊地区出没较多的野生动物还有野驴、野鹿、黄羊等,家养动物则有马、牛、羊、驴、鸡、狗、猪等。这些动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

面对如此丰富的“动物世界”,汉代人如何与它们相处呢?

在汉代,马匹是重要的生产、运输、军队战备资源,汉代人极其“尚马”,对马的分类、饲料供给、医疗措施、登记制度都有明确的管理机制。

这匹马名为“铁柱”,简牍中详尽记录了它的毛色、年龄、身高、性别、用途等,可见当时古人对它的严格管理和爱惜程度。此外还有追究马驹死亡相关人责任的简册,这些都是汉代人爱马、惜马的实例。

从汉简中得知,边塞戍卒常与动物相伴,闲暇时甚至在珍贵的简牍上“涂鸦”动物。虽然有的画得精细、有的画得粗糙,但都形象生动、可辨形状,也说明绘画者对动物的熟悉和喜爱。

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环境,汉代人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中,重点描述了不同节令时动物繁育的特点,并对如何实施有效保护做了详细规定。

对于官吏和民众是否有效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的相关规定,汉廷还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并写好标签、列清事实后入库存档。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穿梭千年,汉代人的生态治理智慧,与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一脉相承。

监制:马维坤 胡国香 宋常青

终审:安涛 康丽琳

记者:姜伟超 何问 马希平

编辑:陈倩 赵露露 王艺霖(实习)

学术指导: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助理馆员 李晶

文物图片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甘肃简牍博物馆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