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从“开山抚番”看清朝对台湾地区的开发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4-05-22 11:02

原标题:从“开山抚番”看清朝对台湾地区的开发

台湾地处我国东南,与福建隔海相望。台湾本岛之外,其西面有由60多个岛屿组成的澎湖群岛,北面、东南和南面还有十几个小岛点缀在万顷碧波之中。清朝统一台湾初期,实施顺其自然的治理政策。19世纪中期以后,东南海域外轮往来频繁,多受外力滋扰,清政府开始对台进行更全面、积极的管理。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流民遇害事件,派兵入台,讨伐牡丹社等地,并叫嚣“台湾番地无主论”。为抵御外患,清政府决定探索撤除台湾“番汉”界限、将“生番”纳入官府直接管辖的方案。同治帝谕令船政大臣沈葆桢前往台湾察看,“至生番如可开禁,即设法抚绥驾驭,俾为我用,藉卫地方,以免外国侵越”。

沈葆桢抵台后,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山抚番”的主张,从而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快了台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步伐。

“开山抚番”刻不容缓

高大的山脉贯穿台湾本岛南北。历史上,一般把台湾中央山脉的西缘称为“前山”,把中央山脉东侧的狭窄平原称为“后山”或“山后”。山后地区约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当时被称为“生番”的台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叠嶂如屏,连峰插汉,深林密箐,仰不见天,棘刺藤萝,举足触碍”的地理条件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迟缓,与外界交流较少。

沈葆桢在台湾深入考察后认为,多年来列强环伺台湾,“开山抚番”刻不容缓,主张“一面抚番,一面开路,以绝彼族觊觎之心”,并强调 “开山”与 “抚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夫务开山而不先抚番,则开山无从下手,欲抚番而不先开山,则抚番仍属空谈”。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沈葆桢向朝廷上《请移驻巡抚折》,明确提出了“开山抚番”的主张,详细规划了开发“番地”、招抚“生番”、打通前山至后山路线的流程。沈葆桢提出,所谓“开山”,“则曰屯兵卫,曰刊林木,曰焚草莱,曰通水道,曰定壤则,曰招垦户,曰给牛种,曰立村堡,曰设隘碉,曰致工商,曰设官吏,曰建城郭,曰设邮驿,曰置廨署,此数者,孰非开山之后,必须递办者”,其意义在于开发建设山后地区的道路和土地,推动和鼓励当地居民耕种垦殖,加强各民族来往与交流。所谓“抚番”,“则曰选土目,曰查番户,曰定番业,曰通语言,曰禁仇杀,曰教耕稼,曰修道途,曰给茶盐,曰易冠服,曰设番学,曰变风俗,此数者,又孰非抚番之时,必须并行者”。概言之,即招抚、扶助、教化“生番”,实行有效的管理,切实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

分路推进,南北相通,东西可达

其实,在《请移驻巡抚折》上呈之前,有关开山的道路建设就已起步。沈葆桢在考察了台湾兵防之后,意识到“番地”的全面开发与交通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交通发展了,才能为台湾防务建设提供与外界连通的有利条件,因此他把交通建设作为增强台湾防务实力的重要举措。台湾东部山区山林险阻,要想开发这里,就必须打通前山后山的通道。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沈葆桢向朝廷上《台地后山请开旧禁折》,指出了旧例的弊端,并建议废除严禁内地人民渡台、严禁台民私入“番界”、严格限制“铸户”、严禁私开私贩铁斤、严禁竹竿出口等旧例。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沈葆桢的建议获得批准。光绪帝谕令:“沈葆桢等将后山地面设法开辟,旷土亟须招垦,一切规制自应因时变通。所有从前不准内地人民渡台各例禁,着悉与开除。其贩卖铁、竹两项,并着一律弛禁,以广招徕。”

沈葆桢先后调集19个营的兵力,分南、中、北三路进行开路工作。其中,由提督罗大春率兵十三营开辟的北路,推进尤为艰难。北路自苏澳起、至花莲港之北止,前半段自然条件恶劣,“丛莽积雾,天日蔽亏,一交夏令,疫气流行,兵勇染病甚众”,后半段还需要解决当地群众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阻挠开路的问题。罗大春“集各社通事穷诘实情,宣扬国家威德,切实晓谕,乃息异心”。

罗大春认为,“开路工程,杂用客兵,不如专用土著;计日给费,不如按丈定值”,主张重用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改革修路记酬办法,将按天记酬改为按所修路段长度记酬,“山路每丈予洋镪一圆,平地别议”。他率兵一路“斧之、斤之、阶之、级之、碉之、堡之,又从而以番说番,招抚之”,克服种种困难,仅用4个多月就修通了道路。这就是“苏花公路”的前身,至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北路沿线,罗大春积极招商垦荒,仅宜兰地区就垦荒800甲,他还捐资在苏澳地区兴办义学,开兴化教学之先河。在当地人称为“大鲁宛”的地方,“罗军门规恢地势,即其地建城垣、盖兵房,制度一新。于是商贾纷集,现已设市,诸货毕备,土人号为‘新城’。”(《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后来,罗大春因病离开台湾,福宁镇总兵宋桂芳接手北路“开山”事宜。他在完善已辟道路基础上,率兵勇南进,顺利打通了由宜兰苏澳经东澳、大南澳、大浊水、大清水、得其黎、新城、加礼宛、奇莱、花莲港、木瓜溪到吴全城的道路,实现从苏澳至吴全城全段可通行,全长约308里。

中路从彰化的林圯埔至璞石阁,由总兵吴光亮率兵三营推进,开路约265里。他督办开通的八通关古道,是台湾第一条“横贯公路”,现已被列为台湾一级古迹。此外,他还捐款修建道路、渡口、祠堂等公益设施,深受当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吴光亮大力扶持教育事业,重视培养人才。在“开山”所过之处,均“延师设塾,岁试月课,选其俊秀,送考道试”(《英德县续志》)。用通俗的语言编成《抚番书》, 动员当地学龄儿童学习文化。

理番同知袁闻柝率兵三营,负责南路推进事宜。南路分两路行进,一路由袁闻柝亲自率领,自凤山县的赤山至山后卑南(今台东县),开路约175里;另一路随同总兵张其光,自凤山县的社寮东到卑南,开路约214里。袁闻柝在此过程中染瘴病重疾,但出山就医后又回到卑南继续开山修路。他招抚沿线各村寨,预备耒耜、犁锄等农器,分发给社民开垦荒地,并“派员各处丈量,共计民番开成田园不下二三万亩,禀请颁发执照,按户填给”(《台东州采访册》),促进了台东经济发展,“自恒春以至埤南,水尾以迄花莲港,南北八百里,咸沐王化,实自闻柝始也”(《台湾省通志》)。

光绪元年十月,三路会于台东水尾(今花莲县瑞穗乡),共开路千余里,总耗银20余万两。三路的开凿与驻军,促使台湾“南北相通,东西可达,理番开垦为之一进”。“开山抚番”过程异常艰险,但极大改善了台湾地区交通路况,强化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在建设海防的同时,也发展了台湾后山地区的经济,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不断完善,惠泽绵长

“开山抚番”的实践,并没有因为沈葆桢等人的离开而结束,后来者大多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台湾。

沈葆桢离开台湾之后,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两次到台巡视,继续“开山抚番”工作。光绪三年(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巡查南路时,在恒春(今屏东县)发现一条可以从八瑶湾、大鸟万到后山卑南、秀孤峦等处的简易道路,命恒春县知县就近分雇当地居民开凿修路。工程完毕后,又派官员验收,新路的开辟,极大提升了前后山来往速度。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开山抚番”政策得到进一步推行。抚台六年,刘铭传调集兵勇,前后主持修通了数条主干要道。其中自拔埔社经丹社岭至水尾的182里路,横贯中央山脉,实现了台湾东西海岸的连接。随着道路的不断修筑,一方面改变了台湾东西部相对隔绝的状态,保证了政府文书传递的畅通;另一方面,促使当地群众摆脱了闭塞的生活方式,各民族间沟通交流日益增多。

“开山抚番”是清朝治理台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极大增进了台湾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彭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