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遥测兵:仰望空天,追寻弹道

来源:解放军报
2024-05-22 10:14

原标题:

遥测兵:仰望空天,追寻弹道

空军某基地某站遥测装备进驻测量阵地。李星 摄

■张晗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通讯员 侯胤池

“这里离家很远,离天空很近”

从杭州出发,助理工程师舒弈横至少要转乘5次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空军某基地某站。如果有恶劣天气,他要提前3天出发才能保证按时归队,这似乎与如今交通发达的年代有些恍如隔世。

舒弈横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遥测岗位。测量阵地上,舒弈横喜欢坐在戈壁沙地看星星,“这里肉眼就能看到银河,在我家可没这机会”。

从繁华城市到茫茫戈壁,自小生活环境优越的舒弈横也曾有过落差。但面对岗位赋予的使命,面对单位官兵的期盼,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高科技武器装备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这里离家很远,离天空很近,能来这里很幸运。”最新型的武器装备,舒弈横近距离见了个遍,这些装备的技术数据,很多都经过舒弈横的手获取上报,这也是他和战友们使命感和荣誉感的源泉。

一次次任务锤炼,舒弈横见证了一条条弹道轨迹,也见证了自己的蜕变成长。

与舒弈横年龄相仿的下士高汉奎,是一名黑瘦精干的小伙子,从小就想操枪弄炮,觉得那样才是保家卫国。

到部队后,高汉奎被分配到了遥测操作号手岗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度让高汉奎情绪低落。

在一次任务中,班长指定高汉奎担任操作号手。这个岗位,在方舱里属于设备最少的岗位,一台监视器、一根操纵杆就是战位的全部。但这又是最关键的岗位,能否成功跟上导弹,全靠操作号手的手上功夫。进入发射程序准备,高汉奎打起了退堂鼓:“班长,我怕跟不上。”

班长没说话,贴在他身后,将高汉奎的手紧紧压在操纵杆上。随着导弹起飞,班长手把手稳控操纵杆,帮助高汉奎成功录取此次任务数据。完成任务的那一刻,高汉奎觉得“自己再没有逃避的理由”。

从那以后,高汉奎开始潜心学习遥测技术知识。每逢装备操作训练,他都一丝不苟地对着监视器,手上不停地控制摇杆,脑中思考天线跟踪的操作技巧。

班长笑眯眯地说:“他这是想明白了。”在一年时间里,高汉奎成长为该单位遥测装备的骨干人才。

“遥测就是给装备坐诊把脉,一刻也不能走神”

地平线外,目标已起飞,一辆遥测车即刻调整天线停放角度,对准了一个方向。

果然,监视器中按时出现淡白色尾迹,锁定信号亮起,二级军士长齐仲谋迅速切换工作模式,顺利进行目标接力跟踪。

任务完成,方舱里的氛围开始轻松起来。作为从事该专业近20年的遥测老兵,齐仲谋对年轻战友讲起自己的感受:“现在口令越来越简短,测量弹道越来越长。”

齐仲谋是该站军龄最长、从事专业时间最长的军士遥测骨干,他对遥测有自己的见解:“遥测就是给装备坐诊把脉,一刻也不能走神。”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轻松。

为了获取装备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数据,齐仲谋和他的装备上过高原、“吃”过黄沙,几天前还穿着短袖,此刻又要裹上大衣。

冬季,野外阵地上,大家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尽快恢复测量装备状态,保证遥测数据完好录取,齐仲谋车上的暖风机从来不给人取暖,只会对着电脑吹个不停。

任务集中时,这边导弹刚刚命中目标,齐仲谋就要迅速收拾行装,进驻下一阵地。和齐仲谋一样的遥测官兵们,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哪怕在夏天,凌晨的戈壁滩也冷得让人发抖。明月高悬,某任务发射测量阵地上,中队长王吉冬在方舱内密切注视着监视器。

“发射!”调度话机中传来寥寥数语,阵地上已见发射火光。监视器中的靶弹腾空而起,沿着预定航迹飞行。

“注意观察主跟踪增益,波动时立刻切换数字引导跟踪!”王吉冬迅速下达口令,天线操作号手立刻响应,天线稳稳捕住目标波束。

目标距离渐远,天线对波束的跟踪更加稳定。方舱里,只有调度号手的报告口令。

按照预计时间,目标落进安控区。他们反复确认关键数据保存完整后,长舒了一口气。

王吉冬所在的中队经常担负发射首区布站任务,全程录取的数据对研究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的工作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把能想到的特殊情况都牢牢掌握。”得益于平时对特情的充分预想和反复训练,该中队圆满完成多次重大任务,去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现在要说让我们上,谁也不会含糊”

火车缓缓停靠站台,二级上士申帅提起行李走出车厢,乘上了单位接站的通勤车。正在休假的他接到单位通知:任务提前,需要他尽快返回。没过几天,申帅便和战友踏上了前往某测量阵地的列车。

这次任务,申帅随队驻扎在一处野外阵地。短则半月、长则数月,阵地上十几个人,小到洗衣做饭,大到警卫执勤、试验任务,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申帅之所以急忙赶回参加任务,和他阵地“管家”的身份关系很大。受人员调整影响,其他同志没有类似工作经验。同时,阵地上的柴米油盐、用水用电等保障工作全部由他一手负责。

一天的忙碌后,申帅和爱人打个视频电话,看看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生活方舱略显局促,手机信号很差,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尽量不要所有人同时上网,才能保证网速稍微流畅。每次视频接通,大伙总是放下手机围上来,比申帅还着急:“来来来,让我也看看小帅。”“怎么感觉几天就又长大一截……”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聚少离多的常态时,申帅说道:“老一辈刚从战场下来,一声令下就开到戈壁滩,隐姓埋名搞建设。那时条件可比现在苦多了,现在要说让我们上,谁也不会含糊。”

和申帅抱有同样想法的人,在该单位并不少见。一句“没啥事”,代表着工程师徐羽航对工作生活的积极态度。从地方大学毕业的徐羽航,到单位仅一年,就成长为遥测数据处理方面的骨干人才。在乐观开朗的徐羽航身上,丝毫看不出他曾经被病魔缠身,两次经历重大手术的样子。

在某型号装备试验任务期间,尚未完全康复的他强忍着病痛,坚持投入紧张的技术准备工作中。一年后,他又进行了一次手术,出院没几天,没等身上的不适感完全消退,他再次返回工作岗位。

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徐羽航都认为再正常不过,他对记者说:“这个任务之前都是我参与的技术对接,现在到了关键节点,没啥好说的。”怀着一腔热忱,徐羽航没日没夜地追赶工作进度,在电脑前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单位领导劝他注意身体,多余的工作单位会安排给其他人,可平日里很好说话的徐羽航,这次犟脾气却上来了,态度十分坚决:“希望组织满足我的个人意愿,我要参加!”单位只得尊重他的想法,同时战友们也默契地达成共识,对有些工作,大家瞒着徐羽航“偷偷”推进……

经过数月鏖战,任务取得成功,由徐羽航参与编制的遥测相关软件,为任务组织开展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导弹不会给我们重新飞一次的机会”

随着武器装备发展,该部对保障装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某型测量装备的厂家交付测试过程中,该部接装单位班长骨干、中士祁志远发现,该型装备天线偶尔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锁死”现象。

起初,大家没有太重视,厂家代表也给出了属于正常现象的结论。祁志远对这个结论不太认同。他与战友一起研究了几天,一次次尝试复现,还是找不到原因所在。

就在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操作台的软硬件磨合上时,祁志远怀疑“锁死”现象与机械结构存在缺陷有关。“导弹不会给我们重新飞一次的机会,如果这时候不较真,等到装备执行任务时掉了链子,会影响到任务进程。”祁志远的一番话,道出了单位官兵心底的想法。

那段时间,方舱旁为天线供电的油机轰鸣了一天又一天,祁志远和战友们吃住在装备方舱,对照技术手册一项一项彻底排查。经过不断的故障复现并与厂方技术人员沟通,祁志远最终找到了导致天线“锁死”的机械结构缺陷,及时上报并向厂方技术负责人反馈。

维修设备。李星 摄

装备目视检查。李星 摄

厂方也认识到该项缺陷将对装备遂行任务带来风险,迅速对数套该型装备上的部分结构进行改造升级,从源头上消除了可能造成试验数据丢失的隐患。

天线录取的试验数据极为庞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同样由该部的一个分队承担。“这个数据仔细核对过了吗?”高级工程师周泽旭的嗓门不小,隔着半个走廊都能听见他反复核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声音。

在官兵眼中,周泽旭最大的特点是肯钻研、学习能力强,他懂遥测、懂编程、懂网络,整个系统从头到尾他都能说个一清二楚。其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出手就能给出解决办法。

那年,周泽旭受领任务,解决遥测指挥所某设备无法接收新格式数据包的问题。没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他从零起步,自主学习相关交换机配置,一遍一遍分析网络数据包,查找问题根源,最终圆满解决此项技术难题。

近年来,武器装备发展速度逐步加快,试验模式随之更新。复杂条件试验任务中,遥测获取的数据繁杂,关联紧密。

周泽旭所在的团队不仅要对数据做好分类管理,还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部数据的分析处理,为试验结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难度可想而知。

单位的年轻士兵介绍道,如果试验在当天稍晚进行,周泽旭会提前准备好浓茶,迎接接下来的通宵工作。面对工作压力,周泽旭和他的战友认识一致:“身在岗位,我们必须负责,一丝一毫都错不得。”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脚踏苍凉,胸怀炽热

■张晗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区,风吹石头跑。”短短20个字,是空军某基地某站所处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地广人稀的西北大漠,总是笼罩着一种荒凉的色彩。走进这里,记者才发现,这片无垠的戈壁布满了遥测兵的足迹。

他们的足迹,总是追寻着“神剑”的轨迹。踏上他们的平凡战位,方舱屏幕上一道道浅白色的弹道轨迹,仿佛是这群官兵弹奏出的胜战交响曲。

从最近的城市乘坐火车,穿越荒漠戈壁,才能靠近这座遥远的营区。第一次步入这支部队的大门,记者正赶上他们开展装备操作训练。

“下面对时,现在时刻为……”“仪器工作正常,时间记录良好。”方舱里传来调度号手的报告声,天线操作号手缓缓控制天线,对准空中……这是空军某基地某站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训练日。

太阳逐渐落山,余晖洒满大地,与矗立的天线组合成一幅颇具韵味的画卷。

这些背负巨大天线的装备,有它们的特殊作用。特殊的装备背后,是这支队伍肩负的特殊使命。

这支队伍肩负着试验遥测任务,从空中飞行目标的数据获取,到任务数据的处理分析,全部由他们完成。

遥测是装备测量的重要手段。设计参数是否达标、机械工作是否正常,都需要获取分析遥测数据,对于武器试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获取更为详尽的试验数据,这支队伍经常分散在各地,想要聚齐一次很不容易。他们用自己的守望,在茫茫戈壁里陪伴大国长剑。

脚踏苍凉,胸怀炽热。电子方舱不大,数据工位虽小,尽管在这里看不到导弹一飞冲天的烈焰,但该部官兵在这里的每一次守望,都为“神剑”腾飞注入无形的能量,都是遥测战士对于使命和责任的炽热表白。

责任编辑:迟语洋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