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突破“五大障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新华日报
2024-05-21 14:19

原标题:突破“五大障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高校云集、科研机构密集,但就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来看,转化率相对偏低,已成为掣肘江苏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因素。建议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更大力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高效率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更强能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地。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五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等各参与主体应该协调发挥各自的职能职责。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表明,参与主体未能各司其职、协调运行。具体分析,存在以下几种现实障碍亟待解决。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认识障碍。当前,部分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氛围还不够浓。有些老师认为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推动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则是企业家的事情。还有些老师认为大学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人才上,攻克“卡脖子”难题是国家和大院大所的责任,地方高校难有作为。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障碍。我省高校基础研究总体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重大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能力不足,在前沿性、交叉性及“卡脖子”领域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还比较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战略高度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数量较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障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江苏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仍显不够,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还有欠缺。全国167个工学类一级重点学科中,江苏仅占17个,这与我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吸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障碍。调研发现,高校和人才普遍反映江苏人才政策的“获得感”不强,表现出典型的“重创业、轻创新”“重企业、轻高校”的特点。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部分高校考评导向仍存在偏差,成果转化导向尚不明显,老师的评级考核与岗位晋升仍更多地与高水平论文发表、各类“人才”头衔的获得挂钩。部分高校还会因为担心成果转化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不愿意转、不敢转。

有效推动我省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聚焦问题导向,立足五点现实障碍,在高校科研全过程管理、高价值成果培育、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队伍培育等方面优化布局。

聚集新质生产力方向,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必须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评估指标,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并进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树立“大科研思维”,提升高校解决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的能力。包括,健全高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支持高校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有利于集中攻关和合作攻关并进的创新机制,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等,努力实现在若干优势领域抢占事关国家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加强产业科技对接,强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支持高校与企业深化精准合作,通过建立产业“难题库”、共建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全覆盖”,推动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与高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高校科技成果托管运营等创新模式。

创新协同育人理念,造就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优秀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升学的通道,构建前后连贯、有效衔接且层次递进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布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关键问题+重大项目”协同模式,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和障碍。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形成的科研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与认定机制。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健全市场导向的价值评估路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红等激励措施,并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专题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

(沈芸 丁宏,作者分别为南京市栖霞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