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4-05-21 14:17

原标题: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

提要

“创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精神特质,既是一种理论表征,更是一种方法论,是对文化建设的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体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创新特质,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

创新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创造性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论成果,既有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和要求,又有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尤其是围绕巩固文化领导权、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创新发展。“创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精神特质,既是一种理论表征,更是一种方法论,是对文化建设的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体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这一思想敏锐把握时代的新发展、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提出的文化新课题,围绕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网络建设和管理、对外宣传工作等文化建设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未来还将继续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好地把握当下、迎接未来。

二、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核

“两个结合”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结合”开启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指导我们通过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体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新时代,我们要遵循辩证取舍、去粗取精的原则,坚持因时而化、推陈出新的立场,通过创造性转化,对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改造,通过生活化、简洁化、大众化的话语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激活生命力;通过创新性发展,对诸如仁者爱人、正己正人、以和为贵、讲信修睦、为政以德、选贤任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同时借助新型载体、网络媒介等传播载体,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传承既有文化形态的同时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从而让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和发展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固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其实,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

三、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推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奖项和数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创新文化产业业态,实现文化大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大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要善于将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新技术作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与旅游“大融合”,通过科技赋能、审美升维,以更广阔的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表述、多元化表达,推动文化场景拓展,打造传统文化的奇观视效,让传统文化“美”起来、“活”起来,助力文化IP产业化,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推进文化与艺术“大融合”,通过摸索与当下遥相呼应的韵脚,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不断推动文化产品出新开新,让更多美好的中华风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用创新精神打造丰盛的文化大餐,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创新文化传播策略,展示传统文化魅力。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制作精美的文化内容,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利用创意文化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设计、艺术、手工艺等形式,让创意文化产品融合文化元素和创意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家、学者等参与,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系“深大社科2035计划”(编号ZYZD2301)阶段性成果】

郑湘萍,作者系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